马其顿:传统媒体丑化电玩玩家

《Dnevnik》日报与A1电视台等两家马其顿重要媒体,最近都出现充满科技恐惧症的报导,将电脑游戏玩家形容为社会威胁,使用的语言直逼仇恨言论

这并非马其顿[马其顿文]首次出现科技恐惧症现象,传统媒体过去曾多次将电脑爱好者视为威胁,例如2002年许多民众抱怨电话费用太高时,就出现如“电脑怪胎窃取民众电话线路”[马其顿文]等标题,以偏盖全地怪罪骇客,报导里却未深究电信公司出错的可能性。

最近的报导模式与过去几乎如出一辙,媒体先指称玩游戏浪费年轻人的生命,让他们变得激进又反社会,又列举匿名玩家与网咖经营者的支持言论,再找来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证实这项说法,但根本没有任何实证研究基础,这些报导使用污名化的词语攻击特定社群,这项趋势格外令人忧心。

例如“抛弃女友与工作打电动”[马其顿文]这篇文章中,将电玩“成瘾”等同于“弃工作不顾、阻碍学业、和女友分手”,最可怕的说法是“暴力电玩导致攻击行为”,将玩家形容为随时可能发作的谋杀犯。

另一篇文章“网咖都是电动玩家”[马其顿文]引发网路上不少回应,尤其是网页分享服务Kajmak.ot[马其顿文],该文引述社会学家的发言,但这位社会学家似乎忘记,早在电玩发明之前,儿童就会玩些“开枪攻击”的游戏,例如“牛仔与印地安人”,或是仿效二次大战的“游击队与德军”:

专家警告这种游戏很危险,电玩里的攻击行为,会延伸至网咖之外的游戏中,因为当玩家进入现实世界,他们无法以其他方式沟通。

大学教授Ilija Acevski表示:“我曾有机会观察好几个网咖,还有一群常留连网咖的孩子,他们常玩战争游戏,非常投入,甚至不断尖叫,我当时自问,他们离开电玩、进入现实生活后,会产生什么关联性,会有负面后果吗?当然有!”

Komunikacii部落格[马其顿文]的一位作者Darko Buldioski在A1电视台网站报导页面回应:

我还是不懂,同样的老故事为什么一写再写,却从未稍微深入分析。

这位专家的观察毫不专业,他应该经过科学研究后再发表公开言论,而不是看一眼就做假设。

此类报导中,记者总宣称“全球各地研究都证实,电玩这种沟通模式会成瘾,而且与各种罪犯相同”,这些科学研究到底在哪里?怎么不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IT.com.mk入口网站编辑Damjan Arsovski在文章“马其顿媒体都是笨蛋”[马其顿文]中,将新闻报导每一段都挑出来回应:

“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在电脑前打电玩或逛网路,生活在无空间感的网路空间”,但我每天在网路上花费五六个小时,在这个“不真实的世界”里,我和同事及企业联系,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加强自我教育…

不过他也没有否认该篇报导的结论:

电脑游戏玩家就是一般人,他们是孩子、父亲、丈夫、兄弟,但在萤幕前,他们有另一个身份,会使用技客语言,他们常成为网路怪兽。

FOSS成员Arangel Angov贴上一个连结,是美国过去一份小报里同样怪异的报导扫瞄档,做为他对此事的回应。

马其顿媒体时常报导犯罪率提高,却不愿花费心力探究背后原因,所以才出现上述报导,专家甚至没打算解释在六月国会选举中,暴力事件背后有何心理学与社会学动机,虽然目前仍无电脑游戏玩家涉及其中,不过指控玩家似乎最简单。

不过这些媒体中,过去也曾有对玩家的正面报导,不过只有马其顿组队参加世界网路运动电玩大赛的时候。

展開對話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