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毒米事件新闻死角

近日日本最普遍的日常商品上了黑心食品的头条-米,这种体积极小的食物,日本几乎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米是日本饮食的中心,多年间稻米向来在一连串黑心食品丑闻中免疫。 但是,如今稻米似乎也传出黑心丑闻,九月五日,新闻揭露三笠食品(三笠フーズ)进口高农药含量的稻米,供国内民众消费;并将稻米卖给食品制造业等工厂使用,收购三笠食品稻米的副产品公司,如米果烧酌味增等,共计380间不同机构受到牵连,甚至遍及医院、赡养中心、幼儿园等,厂商立刻回收超过一百万瓶烧酌及清酒,估计损失近2亿日币农水大臣请辞,代理商自杀身亡

 

所以问题是: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背后象征什么意义?Hakushi no Hitorigoto 表示,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日本至少应进口一定数量的稻米,就是毒米的问题来源。

为什么日本政府要从中国、美国、泰国、澳洲和越南进口那些连原产国自身都不敢吃的毒米?政府是因为不想遭其它国家排斥才进口毒米的吗?这整个制度当中,难道没有存在本质性的问题吗。日本政府不能再逃避了须藉由这次的毒米事件重新评估检讨。事实上谎称可食用而再次出售的毒米数量,只占日本根据乌拉圭回合协议义务进口的全部进口米(每年自上述国家进口770,000吨)的一部份(每年2,000吨)而已。

另一个问题是政府处理黑心食品的政策,博客What a Wonderful World作者ozaso_2001谴责有关当局缺乏责任感,以致于反应迟缓,没有及时发现毒米。

有关单位反应迟缓,最后再表现得像受害者一样,我认为最终这些伤害,一开始应该有办法受到控制,例如早一点回收毒米,或是核发证明确保稻米安全,如果有关单位的反应这么慢,人民一定会失去信心,导致潜在利益流失,不仅仅是眼前金钱损失云云。

另一方面,博客也质疑毒米的毒物种类,当媒体全力报导毒米内含高剂量甲胺磷,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博客ohira-y 则认为毒米中的黄曲毒素B1才更危险,这是同样在毒米中发现的致癌真菌。

黄曲毒素B1是霉菌毒素主要类型,常见于核果或动物饲料,日本政府对食物所含黄曲毒素B1限量为10μg/kg,然而并没有规定黄曲毒素B1危险摄取量上限,严格说来这之间应有不同;举例来说,甲胺磷的危险摄取量上限为每人每天每公斤0.004mg/kg;换言之,黄曲毒素B1没有规定危险摄取量上限,就表示事实上不可能判定吃下多少这类毒素还算安全(举例来说,最好低于多少量)。

另一个日本点阅率最高的博客之一[日文],谈到毒米事件时,不仅仅讨论毒米本身,而是探讨媒体对毒米丑闻的报导,就像中国博客近日对媒体报导毒奶粉事件(同样波及日本)避重就轻的反应一样,日本博客Chikirin 质疑日本媒体对毒米新闻跳过重要细节不报,响应毒米新闻的文章标题是:「媒体对毒米的报导难道不奇怪吗?」Chikirin列举三点说明

1) 甲胺磷含量高出标准2-6倍的意义。

似乎许多报导都提到这点,我想这表示是「甲胺磷含量高出日本现行标准X倍」,同时也让我感觉到其实日本特别对米的农药残留量法规十分严格。

不过话说回来,政府之所以对米有如此的严格法令,其理由不外乎是要让国民享有食的安全,而且对农药残留量的严格法规,是控制海外进口极有效方法,很明显这是非关税壁垒。

但是,我想知道农药残留量高出日本标准2-6倍,是否表示在世界其它国家,这样的剂量不成问题,还是说这样的剂量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是大问题?

Chikirin继续说明:

如果说日本对稻米农药残留量的标准是世界最严格的,而对其他食品的标准是松散的,那么接下来的话题便是:「为什么对稻米的标准如此高?」从此话当中,我们及可知道农水省的真正意图。

接着Chikirin要谈毒米量占日本国内稻米消费量比例:

与普通稻米相比,毒米比例多高?

如果三笠食品每年进口2,000稻米,只占日本国内稻米进口总量80,000吨0.25%,我想知道的是,全部的毒米都在这了吗?日本产稻米毒米比例为何?万一将来别的农产品(如蔬菜)发生问题,有毒食品(超过农药残留标准占多少比例?)的比例多大?

事件发生后,许多日本人都被植入强烈印象:「从海外进口的米有危险!」这对于努力保护日本本土农业利益的农水省来说超级幸运,我想他们一定打从心里想着:「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然而,这次的毒米事件发生率究竟和其它的米或农产品相对之下是高?或是相同?或者更低?如果我们无法知道答案,就更无法了解「真正危险的还有什么?」难道说从以前到现在毒米的比例或者缺陷米的比例都是零?连有机的自然食品都不可能有不良率为零的情况了,更何况那些稻米全是加工农产品。

Chikirin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是日本义务最低进口量?

3) 从头来谈,日本义务最低进口量是什么意思?

本次事件中的毒米,杀虫剂比例过高,而且遭到霉菌感染,请想想究竟发生什么事,让进口稻米屯在仓库那么久,而不赶快出售?

这是事情发生源由。食物一旦放了一段时间,就会开始变质发霉,这是自然现象,如果把食物储存几年,问题自然会发生,所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到底日本政府是怎么处理稻米最低义务进口量的?而媒体是不是应该先从这个议题开始报导吗?

因为日本最初订下不合理关税限制进口,其它国家的人会想:日本这种行径不就是诈骗集团,疯狂出口擅长的商品,同时又全力保护竞争力不佳的产业,这便是日本遭到最低进口量束缚的原因,所以就决定了:「如果日本人吃了(进口米),然后发现米的味道都一样,那就糟了。」所以防堵民众吃到进口米,纵使发现进口时喷洒了农药,没有人会将稻米退货或引起任何争议(我猜输出国也抱持一样想法,反正不管我们怎么做,那些日本人也不会拿来吃,那就…),因此剩下的故事就发生了,米被扔进仓库,开始发霉。

日本农业规模达1兆数千亿日币(约等于100亿美元),而投入这个产业的总体补助金(由税金支付)几乎一样,1兆日币,也就是说投入产业的税金,等同于产业本身的产值,这也表示农业算是半国有产业,换言之,这个产业是由纳税人缴的钱运作。

所以,纳税人更应该放远看事件,包括:「如何有效运用最小稻米进口量」,就算农水省刻意隐瞒必要信息,是谁应该挖出这些内幕,摊在阳光底下?

我不想在这讨论政府官员接受商人的串烧店一事,农水省在三笠食品事件后,表现地十分可笑,农水省是想扮演某种正义使者吗?

烧酌厂商已经尽最大努力回收问题酒,这些问题酒并不会造成健康问题(就算一天喝三合),他们的原罪是买了事故米,当然不会有人赔偿他们这些损失,更别提一些大客户看过NHK的报导决定撤回合约的部份。

这就是日本媒体正在做的事情,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校对:Portnoy

展開對話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