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领养孩子,都会为孩子及养父母带来机会,也带来潜在人权侵害危机,全球各地民众在网络上分享各种经验,也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及养子女的观点,多数人都强调开放与对话,因为领养过程中常潜藏着各种不同后果。
「婴门」:走私孩童以应付需求
Malinda领养两名华裔女童,她在Adoption Talk博客提到,有些贪腐人士会想办法确保孩童来源不断,才能一直收取高额领养费,在「领养与贪腐:新闻里的人口贩运」一文中,她提到近期在喀麦隆的案件,孩子遭绑架以供应领养申请需求;韩国年轻家长在网络贩售自己的孩子;危地马拉军方绑架并出售超过333名孩童供人领养,以及最近孩子未经家长许可便开放领养;埃塞俄比亚非法机构说服家长让他人领养自己的孩子,并承诺未来这些孩子会回到他们身边,或承诺这些机构会照顾家族其他人。类似案件在许多国家屡见不鲜。
母亲团结巩固自身人权
有些养母尽其所能,确保一位女性当母亲的权利,不会危及另一位母亲的生育权。
其中一种方式为「开放式领养」,这种方式有时存在争议,因为孩子仍能与生母保持联系,并明瞭基于某些因素,让生母无法继续扶养他们。
美国女性Leigh建立「Open Adoption Round Table」博客,说明以半开放形式让他人领养亲生骨肉时,所遭遇的种种难题。
博客兼作家Dawn Friedman则记录另一种观点,她领养女儿Madison后,仍让女儿与生母维持联络,这位作家也积极推动美国领养制度变革,她认为女性意外怀孕后,怀孕谘询服务太容易建议女性让他人领养孩子,未让孕妇充分瞭解过程有多么困难。她建议领养谘询也应延续至产后,让孕妇在抉择过程中有人陪伴,并能得到有关产后的权利及建议,以免她们改变心意或有其他顾虑。
生母
美国的Lorraine Dusky成立Birth Mother, First Mother Forum,因为自己的病史,让她怀疑自己怀孕后因为服用避孕药,可能影响后来让人领养的孩子,但当她试图透过领养机构转告养父母,领养单位却拒绝传递讯息。
她当初放弃孩子监护权时并未受到压力,但因为法律规定领养记录为「机密」,却可能让女儿送命。
身在开发中国家的生母又有何感受?她们的声音何在?有些人写信给自己送走的孩子,例如Pam Conell在families.com网站上,评论《I Wish for You a Beautiful Life: Letters from the Korean birthmothers of Ae Ran Won》一书时,便提到类似故事。
有些人则藉由记录片,或是与亲生子女重逢后,才说出自己的故事。也有些母亲并不后悔让他人领养孩子,认为这是最好的出路,不过美国的Malinda领养两名华裔女孩后,她在AdoptionTalk博客觉得,这些生母最终想法仍有些意义:
这些外籍生母写下自己的想法后,让我们能够不再揣想这些生母的感受,将她们的痛苦降至最低,并证明这些孩子跟着我们的生活会好得多。
养子女的心声
在复杂的领养关系之中,养子女的心声也同样多元,但整体而言都有些共通点,他们希望瞭解自己的背景与领养原因,并希望自己的生母当初是几经 思考后,才做出交由他人领养的结论,养子女亦认为应自行决定是否要瞭解过去,自己决定是否得知养子女身分,并将这段经历融入身分认同中。
例如Susan是位生于一九六零年代的养女,她在ReadingWritingLiving博客表示,自己对电视剧《Mad Men》很有共鸣,尤其是描述当时领养现象,孕妇对自己意外怀孕为耻,一路隐瞒至生产,而且当时外界都视养子女为弃婴,她在「《Mad Men》与自身经历」一文中指出:
听到这种经历确实很痛苦,但也很高兴有人愿意出面诉说这种感受。
在I am adopted博客中,David Azcona回忆自己童年多么辛苦,在六岁时成为养子,此后始终心怀不安,无法与人产生情感联系,其他养子女也在此叙述自己的故事及经验,在个人简介下的留言中出现各种案例,如遭偷走的婴儿从此不知自己的亲生家长;双胞胎一出生便分离,因为护士告诉家长其中一名婴儿夭折;生母希望与孩子联系,或是孩子希望与生母联系。
对于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爱,有位养子如此回答:
我还是个婴儿时,就由两位最疼爱、关心与支持的家长领养,这是所有孩子的梦想,我弟弟也是养子。
我不觉得亲生父母能像养父母如此爱我。
其他经验相同的养子女也附和,有些人仍与亲生父母保持联络,也有些人对亲生父母毫无所悉,在这段讨论之中,留言者对领养经验都很正面。
不过也有些养子女反对领养制度,身为养女的Lost Letters在LiveJournal反堕胎群组中表示,与其花费这么多钱资助领养过程及费用,应该把经费用来改善生父母的处境,让他们能照顾家人:
我知道自己对领养真正的立场会令许多人气结,因为人们希望相信领养是个三方皆赢的制度,因为人们认为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无论如何都该拥有子女,因为人们认为西方社会实在太美好,所有孩子都该在这里成长。
AmyAdoptee在「成年养子女要求改革」论坛写道:
领养产业刻意让我们彼此对立,我们也容许他们这么做,事实上,领养产业在其中动作频频,这里有篇文章支持我们的论点,但领养机构要求我们不要攻击养父母,但正常的论述一点都没有错。
PhilM在同一项讨论中,提及养父母如何看待养子女:
我很不满社会竟忽视领养的问题及其造成的伤害,我很不满每当想讨论这些事,总会见到有些人说,「个人经验有异」,或「我认 识的多 数养子女很爱养父母」等,我也不满只因为我在谈论领养制度,人们便质疑我对养父母家庭的爱,我也承认只要有人一再反覆陈述这些讯息,就会让我很愤怒。
我不需要有人向我讲解如何对话,我需要人们愿意参与其中。
未来
领养和其他复杂议题一样,都触碰许多人的敏感神经,包括养母、生母与养子女等,不过似乎各方都有一项共识:唯有保障领养过程一切透明,才能捍卫母亲与孩子的人权,而公开讨论领养议题也能促进制度透明。
校对: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