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声,五年纪事

gv_bday
全球之声发声计划负责人David Sasaki撰文回顾全球之声五年发展历程,五年前的12月,David横越美国,从加州前往波士顿哈佛大学,参与有关全球博客的一日工作坊,这场活动就是一段脑力激荡过程,而活动名称即为「全球之声」。各位今日所见的网站,源于我和Ethan Zuckerman筹办工作坊的博客,我们的目标若简而言之,即讨论「如何使用博客工具,才能帮助不同国家人民产生更直接、更有意义的对话」。这场工作坊亦附属于网络与社会研讨会之中,由哈佛大学柏克曼网络与社会中心主办,开放社会研究所则慷慨地提供经费,让我们能邀请世界各地博客前来,我们将活动讯息张贴在网络上,David和其他人也主动前来参加,真是感谢老天!

我在会议后不久写下这篇文章,Ethan也在活动隔天撰文记录,我们当时并未拟定统治世界的具体计划,甚至还没有想出一个明确方案,与会者同意建立维基页面以分享资讯、网络聊天室以举办线上会议、收集与会者及所谓「桥梁博客」的博客轮播内容,我们并不确定未来会如何发展。

不过有件事显而易见,全球逐渐出现大量价值观相仿的博客,如与会者Jeff Ooi所言,我们应该「串连各点」,为这个社群建立平台。会议后几个礼拜内,不少与会者运用维基页面,希望写下这个社群的共有价值观,最后完成了全球之声宣言,以下是宣言全文,且今日全球之声各项工作与活动,仍源于这些基本价值:

我们相信言论自由:这包括自由表达、书写与自由聆听、阅读的权利。我们希望普及并促进表达与沟通工具的使用。

最终,我们希望任何有愿望表达的人都能够自由表达和书写。任何人都能够聆听他人的声音,阅读他人的文字。

感谢这些新工具的出现,发表言论的权利已不再被那些拥有出版设施的人所专有,政府也不再能限制想法与阻碍交流。如今,任何人皆拥有表达思想与自由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向全世界述说他个人的故事。

我们希望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联合起来。我们希望加深彼此的理解,促进共同协作。

我们相信直接与他人沟通的力量。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是个人。这种联系是强力的。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直接交流是重要的。这种交流是一个自由公义的社会所必须的,它亦是一个社群繁荣与稳定的基石。它对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是通用的。

这里皆是一个个独立个人的声音。但是我们亦可以发现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希望一同协作以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发誓尊重并维护彼此。我们发誓教导彼此互相学习、互相聆听。

我们是全球之声。

我们今日拥有很棒的跨国团队,主持与经营全球之声不同计划,但全球之声的核心仍是无数志工,愿意在繁忙的工作、研究及家庭生活中拨出时间,协助建立更开放、更多人参与的全球公共论述。

GVgroupshot

2006年印度德里会议的全球之声社群成员,照片来自Jace

包括本站的关于全球之声常见问题等许多页面,各位都能找到详细说明,以瞭解全球之声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发展出发声计划倡议计划多语言翻译计划等项目,我们也整理全球之声获媒体报导的记录;自2004年创立以来,我们陆续于伦敦2005)、德里2006)及布达佩斯2008)召开实体会议,预计于2010年再次集会(时间与地点即将公布)。

我和Ethan在2006年为《Nieman Reports》杂志撰文,希望说明全球之声与新闻业之间的关系,David也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解释为何发声、倡议与翻译皆为必要工作,才能让人民克服发言、倾听与对话的障碍。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不满,认为全球英语主流媒体时常忽略他们的国家,或只报忧不报喜,或只强化刻板印象,他们很重视全球之声这个平台,希望 藉此将故事和观点传达给更多全球读者;也有许多人不满国内媒体忽视世界多数地区消息,或是刻意偏颇以符合本国政府的世界观,故他们相信若将全球之声的报导 翻译为本地语言,即可帮助国内民众瞭解世界;也有些人努力帮助他人,将故事或消息运用新科技传达给世人;还有些人关注世界言论审查及迫害问题,因为依据联 合国人权宣言第19条,这些民众只是行使言论自由的普世权利。

许多人总在争议博客算不算是记者,抑或网络对新闻业有何意义,全球之声社群并不受这些纷扰左右,也不与人争辩论网络是否能成为全球民主 化力量,我们只想卷起袖子,认真面对一项更实质的课题:如何填补全球公共论述缺口,以及尽力改善全球媒体不平衡、不平等、不公义等现象,无论各位如何定义 这项工作,我们深信这种作为有其价值,亦能带来改变。

我们感谢诸多组织认 同这些成果,愿意赞助这些工作,我们与许多新闻组织建立联系,他们也时常寻求全球之声协助报导,无论各位如何看待全球之声的内容,这个网站确实提供宝贵资 讯与创新观点,因此路透社愿意在全球之声创立初始的前三年,提供重要支持,许多新闻组织亦持续与全球之声编辑合作,亦不时联络志工进行访问。我们不能断言 全球之声彻底改变全球媒体,但我们相信藉由这些努力,让全球媒体看到许多原本受人忽视的故事,也在许多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提供不同观点,这项成就本身便已 有其价值。

更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全球之声改变了编辑、志工与社群成员的生活,一群具有天份、温暖与表达能力的人在此找到成就感、全球认同与社群之声,透过这个连结,各位可以瞭解发声计划如何将更多元声音加入国内外对话之中,以及这个过程对个人及社群有何意义,若想认识这些卓越的志工,请浏览并阅读这些博客档案

全球之声与世界许多博客社群并无正式往来,至多只是不时连结或翻译部分内容,但也促进诸多社群发展,例如Ethan最近与年轻的吉尔吉斯博客Bektour Iskender聊天,结果令他非常惊讶,原来我们的工作对中亚地区已产生影响。

当全球媒体环境变得更民主、更开放、更多人参与一些,我们并不确定会带来什么改变,在2004年的全球之声会议中,伊朗博客 Hossein Derakhshan希望藉由网络公共媒体蔓延,能让社会更加民主,也让政府更没有理由发动战争,这位在网络上又名Hoder的博客至今遭伊朗政府囚禁 超过一年,我们也不确定伊朗与西方民众增加联系之后,能否影响美国要不要出兵伊朗。Evgeny Morozov等作家指出,人们早期认为网络能带动民主化,但现在独裁政权亦开始瞭解,如何使用网络以巩固政权、镇压异议,在许多国家内,网络圈皆笼罩在受人操弄的言论、谎言及仇恨;Clay ShirkyPatrick Meier等人则仍保持乐观;也有些人认为世界多数民众都面临更迫切的生存问题,故全球之声或其他努力实际上与这些人无关。

Ory Okolloh创办了相当成功的公民报导平台Ushahidi,她在五年前曾有段言论,至今仍值得再度深思,我当时的记录是:

肯亚博客Ory Okolloh并不期待非洲短期内因博客而转变,在非洲众多问题中,缩短数位落差恐怕不在优先事项中,不过她相信对少数在写博客的非洲人而言,博客 确实很重要,她表示:「非洲年轻人没有机会发声,我们在政坛或其他场域,都没有表达自己的空间,我认为博客能让年轻人建立自己的空间,我不觉得博客能 改变政治或左右选举结果,但确实能培养出过往无法发展的社群。」

无论在本地或国内外,网络公民媒体都在培养新型社群,在肯亚与世界各地价值观相似的博客社群之间,全球之声已形成一道松散的联系。

全球之声一方面试图影响传统新闻报导模式,另一方面也希望建立全球论述平台与相关公民社群,使用网络不是为了排除人性,而是强化人性,我们 相信个人抉择或行动能带来改变,网络最终究竟会产生正反效果,取决于我们是否对未来负责并有所行动,依据核心人性价值,建立跨文化、跨语言社群的特定计 画,只是朝此方向迈进的一小步。

校对:Soup

2 则留言

参与对话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