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简体中文 - https://zhs.globalvoices.org -

质疑资讯传播科技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类别: 拉丁美洲, Australia 澳大利亚, Malaysia 马来西亚, 台湾(中华民国), 哥伦比亚, Development 发展议题, Ethnicity & Race, Indigenous 原住民, Media & Journalism, Technology 科技, The Future of ICT for Development

[本文英文版原载于2009年11月17日]

2003年原住民及资讯社会全球论坛会议的日内瓦宣言 [1][rtf档]中提到:

资讯传播科技(ICT)应用以鼓励及支持文化多样性,并且保存与推动本土人、民族或部落的语言、特性以及传统知识,达成上述目标的方式都应由当地人决定。如同国际会议所叙述的:资讯通讯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与推动原住民种族权力、以及特殊多元文化的前提之下,我们有基本与集 体权利来保护、保存并强化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与身分。

但是ICT是否真的能够达到保护独特文化与身分的目标?是否会因为ICT的干预,反而将西化的元素带入了原本想要保护的本土文化中?我们又该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以及接受多元文化之间,达成最完美的平衡?围绕着本土知识与文化的ICT议题总是无法终止。

根据 [2]Mark Openner:「ICT在协助本土推展计划的施行上,就像一把双面刃」,资讯传播发展科技(ICT4D [3],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ment)的支持和反对者双方,似乎都持有不愿妥协的观点。

Charles Ess质疑以ICT为媒介的文化中立性,在他的论文《明知故问?CMC和ICT的道德与文化方面》 [4][pdf档]中说明:

[…]电脑仲介传播(CMC)完全不是纯客观或道德中立的工具,这些技术似乎植入并促进西方设计者所偏好的文化价值与通讯 喜 好。首先的例子是:为了帮助原住民利用ICT的多种潜力与空间得到益处,南非试图建立学习中心,然而一群观察者注意到,许多中心都不断地失败,而这有一部 份源于文化冲突。简而言之,这种学习中心的设计反映了西方重视个人以及安静学习的特色,但相反地,南非原住民偏好集体的学习,且通常以吵闹、表演的方式进 行(Postma 2001)。Edward T. Hall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差异一书(1976)中也注意到这种冲突,大概来说,美国、英国或日耳曼国家等当代社会,偏好提供大量文字讯息的低语境 文化;但是在阿拉伯文化、原住民和许多亚洲文化中,则多偏好口头讯息的高语境沟通模式。

[…]与此相似,西方的群组支援系统(GSS)为了鼓励公开且直接的沟通而偏好匿名,但这对南亚的儒家文化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个方式的确成功鼓 励 下属发表评论,但是这样的行为却被从文化角度解释(并谴责)为一种「当面攻击」(Abdat and Pervan 2000)。这些案例以及其他更多例子都显示了,其实CMC技术是夹带着某些特定的社会价值以及沟通偏好--一并不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而是限于某些特定文 化的地区。

其次,因为这些科技植入并孕育着某些社会价值及沟通偏好--最初那些对此科技怀有热诚的人们,在不意间只对对「电脑仲介殖民」有很大的帮助,以定义西方为优势政经的立场,威胁到其他相异社会价值观及沟通偏好。

在Ess担心着保存文化的原意在过程中被破坏,并征求更具多元文化意识的架构时,也有其他人指出这样的忧虑并不完全正确。

全球之声发声计划 [5]的部门主任David Sazaki [6],便针对上述质疑做出回应:不论帮助这些少数社群加入全球对话网络,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的西化或美国化,HiperBarrio [7]计划的共同创立者Álvaro Ramírez和Diego Gomez都提到,在运用这些科技架构时,他们会视自己的需求而采用西方文化,如此也会注入新知识并拓展视野。

Álvaro引用嘻哈音乐的例子指出,在社群中,一定会有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是重点不在于美国化,而是因需要而接纳一些西方的事物;所以在 地文化不光只会被影响,也会发挥运用这些西方元素,创造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或文化,Diego指出这样的计划也开启了西化之外的另一扇沟通大门。

在这个计划中,最特别的是人们不只被美国所影响,他们也开始思考像是印度或杜拜这些他们以前完全不知道、或者瞭解甚少的国家。

其他的例子包括了马来西亚的E-Bario计划 [8]Ngalia [9]与西澳的Badimaya [10]原住民社群计划,还有台湾的Alan-Gluban计划 [11][pdf档]。

最后的分析,就如同Mark Oppenneer所说:

…批评者是正确的:实施错误走向的ICT4D,并未将广大范围的文化因素纳入考量,反而将本土的接收者直接或间接地暴露于 西 方的程序或结构中,如此构成一种新形态的电脑仲介殖民主义。而ICT4D的拥护者也是对的:若能够在运用ICT时,彻底以接收者的需求为优先考量,就能够 成为强大的改变动力,减少开发中国家的贫困情况并改善社会边缘人的生活。

在2008年发表的联合国原住民人权宣言-资讯传播科技所应扮演的角色 [12][pdf档]当中,Jesse Fidler列出多种可能性让ICT积极融入本土社群并实现他们的愿景。

在保护原始、孤立的本土文化议题上,Amartya Sen教授在第三次IDRC/哈佛ICT4D未来发展论坛 [13]谈话 [14]中,或许就已做了最好的总结,他说:「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未受到帮助的文化』或者『孤立的文化』。」

校对:dreamf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