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透明科技网络,一号报告

上个月,《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一则实用报导,介绍政府、技客与社运人士如何合作,让政治变得更透明、民选官员更能向人民负责、民众更加投入政策与论辩,为突显这个现象,杂志向读者介绍位于美国华府的「阳光基金会」(Sunlight Foundation)、英国的data.gov.uk、纽西兰的data.govt.nz,以及澳洲「政府2.0任务小组」主办的竞赛MashupAustralia,鼓励研发应用程式,能更加有效地运用公开资料改善国家治理。

《经济学人》将报导重点锁定在美国、英国、纽西兰及澳洲四国有其道理,毕竟四国网络普及率很高,联邦政府亦承诺使用电脑可读取的格式,对外公布政府资料,让人们能分析后呈现在互动视觉网站上;但世界上其他国家情况又如何?在当地人民眼中,警方受贿可能竞选经费改革更值得关注。在这三个月内,八位研究员与八位分析员分别来自拉丁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东南亚、南亚、中国、中东欧等地,将记录大约40项案例研究,观察希望促进透明、责任与公共参与的网络计划,全球之声每两周将发表一份整理报告,分析过去八项案例研究,希望鼓励对话,并让人更加瞭解在开发中国家内,如何使用科技改善治理。

巴西博客认养政治人物

第一个案例来自巴西,推动民主的民间团体启发一位专门揭发丑闻的知名广播记者,他呼吁巴西博客每个人「认养一位地方政治人物」, 注意他们的表现,并要求他们负责,数十位博客立即加入,但直到现居圣保罗(Sao Paulo)的网络设计师Everton Zanella采取行动,将所有参与博客分门别类列表后,这项运动才真正开始。我们的巴西研究员Manuella Maia Ribeiro访问这位设计师,以瞭解这项计划的成功及困难之处;我们的分析员Fabiano Angelico同样居住在圣保罗,他赞扬这项计划专注于地方责任,因为许多类似计划都只停留在联邦政府层级,不过他仍觉得「还有更具效率的方式」,建议博客应每月选择一项主题,试图提升社会意识,并要求政府释出更多相关资料;他另建议这项计划应鼓励博客与记者、民间团体及大学互动。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认养政治人物」运动在2008年始于秘鲁,知名记者Rosa María Palacios要求民众施加更多压力,以获得更多国会议员开销资讯,全球之声作者Juan Arellano撰写相关深入评论,这项计划虽然在Facebook群组里拥有1500名成员,但在多数国会议员顽抗之下,现已不再继续运作。

促进柬埔寨人权团体合作

柬埔寨人均非政府组织数在全球名列前茅,全国共有数十个组织发表人权及人权侵害相关资讯,但内容通常只公布于组织网站上,甚至只以长篇PDF报告格式,透过电子邮件寄发给赞助者。为促进人权组织合作,「柬埔寨人权中心」推出Sithi.org网站,运用地图呈现人权侵害资料库及相关新闻,可透过分类及子分类查询,我们的东南亚地区分析员Preetam Rai指出,该网站串连柬埔寨博客,让社会意识扩散至人权份子社群之外,因为透过Facebook、Twitter及出席当地科技活动,很可能吸引国内二十多岁、熟悉网络者的热情;他也建议网站应更清楚标明参与地图制作的组织,形成更多参与诱因。

墨西哥的Twitter标签抗争

光是一个Twitter标签,能够扭转联邦参议员的坏政策吗?墨西哥#InternetNecesario这项行动似乎就发挥如此功能,阻挡下议院已通过课征3%网络使用税的法案,但墨西哥Twitter成员能否运用这个平台,影响与网络无关的政策?目前我们尚未找到其他案例,但各位若有意在Twitter发起政治倡议运动,应能从Renata Avila的案例研究获 得启发,她访问Oscar Salazar、Alberto Bustamante、Homero Fernandez三人,讨论如何从众多Twitter讯息中去芜存菁,并将资讯转化为实体政治变革力量,而其中有哪些机会与困难。我们的拉丁美洲分析员 Laura Vidal表示,#InternetNecesario反映她观察到的趋势,当政府未谘询舆论意见,主流媒体又未拿放大镜检视政府行为,民众逐渐懂得开始介入关心。

地图更好、政府更好

人类如何治理社群土地、人民、资源、屋宅与商务,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个实体空间,Rebekah Heacock写道, 「奇贝拉(Kibera)是肯尼亚首都一座贫民窟,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殖民政府将市区外的土地,赠送给返国的肯尼亚士兵;肯尼亚于1963年独立后,新土 地政策让奇贝拉成为非法屯垦区,尽管如此,这个区域仍不断扩大。如今居民最高达120万人,也是非洲一大贫民窟」。但直到不久之前,奇贝拉「在肯尼亚地图上 仍是一片空白」,当地各援助机构并未将资讯与彼此及社区共享,「开放街道地图」(Open Street Map)组织成员Erica Hagen及Mikel Maron成立Map Kibera计 画,希望能改变现况,让奇贝拉居民进一步参与绘制社区地图,并张贴基础建设与服务相关资讯与消息,满足民众所需。奇贝拉居民Douglas Namale在案例研究的影片中表示,市政规划单位长期缺乏有关奇贝拉的适当地理资讯,导致卫生服务极差,这份协作式地图亦整合在Ushahidi平台的 「奇贝拉之声」(Voice of Kibera),该站追踪奇贝拉消息后,标示在地图介面上,读者可透过手机简讯及电子邮件订阅。Erica Hagen及Mikel Maron两人均来自美国,已决定至少要在奇贝拉待到今年八月,但他们认为必须长期关注,直到计划得以永续,并完全由奇贝拉当地民众管理。

对比印度孟买(Mumbai)政治人物言行

Vivek Gilani是MumbaiVotes.com网 站创办人,他厌倦看到亲友投票时,总依据候选人的政见承诺,而非当选后实际表现,他于是自2004年开始建立媒体报导资料库,记录当地政治人物竞选承诺, 以他们在位后实际表现。网站目前拥有众多历史文章及影片,依据政党、政治人物及选区分类,网站内容尚未详尽,但许多政治人物均已有档案记录,笔者随机选取 几个人名,在Google搜寻相关资讯,MumabaiVotes.com的档案几乎总是第一个条目,让人们除了单篇文章与政治人物个人网站外,能更全面 瞭解个别政治人物。Aparna Ray在近期分析中,亦向我们介绍Praja.org网 站,这个位于孟买的类似计划里,追踪当地民选政治人物的出席率、相关话题、资产负债等,两项计划皆为全貌的一部分,但双方若能共享资料,读者便可更完整知 道民选官员的表现、风险及潜在偏见;她亦赞扬MumbaiVotes的实体延伸工作、与大学结盟,也计划在选前印刷并发送选民指南。

从「自扫门前雪」至增进环境意识

在网络计划促进透明、责任及公民参与方面,中国情况肯定特殊,网络活动在中国受到高度管制,网站管理员必须遵守严格规范,限制哪些内容可在网络上出现,「江外江」论坛管理员便游走在这条微妙界线上,论坛成员均为广州白云区丽江花园住户,多为上流阶级,运用论坛散播资讯,并动员抗争反对政府打算在附近兴建垃圾焚化炉。我们的中国研究员Carrie Yang指出, 透过论坛协调,他们「撰写提案给相关政府部门、印制口号在T裇上、在当地超市前集会抗议」,终于迫使地方政府让步,宣布不会在丽江花园兴建焚化炉;论坛管 理员表示,网络讨论让人们不再只是「自扫门前雪」,居民更从中瞭解中国垃圾问题,并关心社区如何更能达到生态永续目标。

串连辛巴威民间组织

本次最后一个案例为辛巴威,Kubatana.net创始于2001年,希望增进民间组织及一般大众合作及资讯共享,我们的研究员Victor Kaonga访问Bev Clark及Amanda Atwood两位成员,瞭解他 们如何向民间团体收集资讯,再融入各项运动改变政策。该网站目前列载超过230个非政府组织,资料库里有共15000份与民间社会相关文件,并宣称邮件名 单内共有18000人左右。至于这些收集与传递的资讯,是否可转化为实际而具体的改变,目前还看不到太多案例,不过他们最近发起一项运动,全国各地道路与 高速公路上都可见到广告,鼓励「国际透明组织」辛巴威分会调查过路费利润使用情况。

总结:微小胜利,长期计划不易

第一轮案例研究显示,无论是中国「江外江」社区论坛使用的软体Discuz!,或是墨西哥#InternetNecesario运动使用的 Twitter,这些网络平台都能有效扭转政府决策,并吸引人们论辩废弃物处理、网络使用等重要议题,不过两个例子也都反映出,这种行动通常仰赖会受政策 冲击的民众发起。

其他五项案例研究(Adopt a Local PoliticianSithi.orgMap KiberaMumbaiVotes.comKubatana)中,该如何建立永续公民运动社群,愿意定期发表及散播民选官员及公民议题资讯,这个过程尚有各种困难;例如在Sithi.org的案例中,网络使用即为一大难题,而政府与民选官员责任等基础教育,也攸关巴西「领养政治人物」计划成败。

几个星期后,我们将会再发表报告,案例将来自拉丁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东南亚、南亚、中国、中东欧等地,各位可订阅几乎每日更新的访谈播客,或是追踨我们的Twitter帐号,获知更多新闻报导的消息及连结。

展開對話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