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饥荒与生物科技方案

本文由Pulitzer Center委托全球之声撰稿,以粮食安全为主题,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于专页,分享故事请至此

南非农地日暮,照片来自Flickr用户Irene2005

过去30年间,亚洲与拉丁美洲农业产能大幅成长,非洲却仍停滞不前,且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三分之一民众仍忍受长期饥饿之苦,各界为此提出诸多解决之道,但其中又以生物科技一项最具争议。

联合国农粮组织估计,全球共10.2亿民众没有足够食物,其中超过25%居住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当地粮食匮乏原因诸如经济危机、人口成长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生物科技博客上,Terry Etherton博士进一步说明这项问题: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有众多赤贫居民,当地要研发科技提高产量格外困难,因为农业与疾病威胁很大、土壤较贫瘠,还有旱灾,此 外,非洲研发机构规模比南亚小,在2000年时,半数机构的研究员人数不满百人;相较于拉丁美洲,非洲乡村每公顷道路长度不满一半、每位农民资本只有 2.5%、每人乡村电力供应只有2%,尽管有玉米、树薯、几种园艺作物成功,多数非洲国家都未曾经历绿色革命。

综观全球,非洲的肥料、杀虫剂、基因改造种籽用量为各大洲最低,不过许多专家主张基改作物有助于促进粮食安全,可提高作物收成、培养适应力更强的作物品种、改善作物营养价值、延长存放时间,其他人则认为,非洲要接受基改作物仍有种种风险。

博客讨论此事时,质疑非洲是否被迫接受生物科技,又或者非洲受反基改作物人士恐吓而却步

美国华府记者Gregory Simpkins在Africa Rising 2010博客上列出论辩内容:

人们不信任科学界与资本家时,认为基改农业产品都如同「科学怪人」,有些人注意到营养不良与粮食价格现象,觉得运用科学或许能减 轻问题,启动非洲绿色革命,问题在于,没有斩钉截铁的证据能确定基改作物危险或安全,且非洲人才不足也无助现况,因为科学家理应保障家乡不会使用危险农业 产品,或是运用现有科技避免饥荒,但这些科学家都在他国居住或工作。

各国社会相当抗拒基改作物,目前非洲只有南非一国允许种植基改作物。

记者Philip Brasher前往南非与肯亚,记录生物科技扮演的角色,并为Plitzer中心赞助的DesMoines Register网站撰写系列文章,他提到,南非最近一次玉米收成量创数十年新高,其中逾七成为生物科技产品,有些非洲国家允许以粮食援助为名义进口基改玉米,津巴布韦等国虽有需求,仍拒绝进口

美国政府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表示,非洲国家为了喂饱人民,应扬弃反对基改作物的立场,比尔盖兹夫妇基金会亦投入其中,于2006年成立「非洲绿色革命联盟」,近期亦赞助研究更耐旱的玉米,非洲部分农业专家亦鼓吹民众接纳农业科技以提高产量,GMO Africa博客亦主张非洲民众应运用生物科技:

非洲需要张开双手拥抱农业科技,社运人士运用恐惧,让非洲国家不敢探究基改食品的潜在益处,导致非洲受苦,他们拒绝讨论基改食品是否与非洲有任何关联。

不过非洲以小农为主,许多博客都担心,大量引进基改作物会有何后果,Nidhi Tandon在立场进步的泛非洲网站Pambazuka News列举部分疑虑:

非洲全面接纳工业化农业与基改种籽的风险包括:

- 将作物及农耕决定交给全球规模企业。

- 因普遍种植基改作物,失去生态及农业多样性,也迫使中小型家族农民失去土地,因为基改种籽等工业化农业需要高额投资,但他们无法负担。

南非社会对基改作物的态度仍好坏参半,南非一个家族坚持培养自然授粉种籽及「传家宝」,Sean Freeman在Livingseeds博客表示,虽然「南非大众被迫接受」,但支持基改作物的证据不足:

「所有证据」显示,基改作物是切片面包出现后最棒的发明,但是所有证据都很偏颇,研究单位都是基改作物公司、接受基改作物公司奖 助研究的科学家,或是受基改作物公司赞助的大学,所有公正资料都遭到抹灭,抱歉,所有实证证据都遭到质疑科学公信力不足,认为研究方式不够…科学,但 有些证据显然难以驳斥。

他连结至一则新闻报导,其中提到南非在2008年至2009年因为全球企业Monsanto的基改种籽「育种失败」,导致大量作物无法收成;「非洲生物安全中心」发起网络连署,指控Monsanto补偿商业农民损失后,却禁止他们向媒体发言,也未提到是否补偿同样拿到种籽、蒙受损失的贫农。

多数农业专家认为,光是基改作物无法解决非洲饥荒问题,博客提出各种解决之道,包括有机农业自行栽种家庭菜园、推动社会变革等,无论要如何解决问题,Gregory Simpkins在Africa Rising 2010博客强调,我们必须考虑各种选择,也包括生物科技在内:

基改食品论辩应该公开、谨慎检视,我们不能推广可能有危险的产品,但面对非洲饥荒问题愈来愈严重,我们必须研究各种能满足需求的可能性。

校对:Soup

展開對話

作者请 登入 »

须知

  • 留言请互相尊重. 内含仇恨、猥亵与人身攻击之言论恕无法留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