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 十二月, 2007

最新文章 Leonard 來自 十二月, 2007

柬埔寨:僧侣联署无法递交

  31 十二月 2007

Flickr用户Jinja张贴柬埔寨警察对付僧侣的照片。 柬埔寨人权推广暨捍卫联盟还有更多相关图片。 僧侣当时在抗议越南今年稍早逮捕一名柬埔寨僧侣Tim Sakhorn,根据互联网上的联署书,该名僧侣于6月30日遭柬埔寨政府逮捕,罪名为「损害越柬两国关系之行为」,僧侣不仅遭到免职,事后行踪也下落不明;八月间越南政府宣布,Tim Sakhorn再度因破坏越南团结活动而被捕。 抗议僧侣也宣称越南过往占领柬埔寨国土,要求越南归还,但当一行人前往越南大使馆递交联署书时,却与警方爆发冲突。 海内外博客均对此事有所评论,例如: 1. 僧侣街头抗争。 2. 警员持续对上僧侣。 (两篇均来自Details are Sketchy博客) 3. 归还柬埔寨僧侣事件 (来自buddh•ism ad•junkt博客Erik W. Davis) (感谢John Weeks提供超级链接) 原文作者:Preetam Rai 校对:nairobi

布基纳法索:历史的阴影

  28 十二月 2007

联合国发展计划最近公布2007/2008人类发展指数,这项指标不只是以国民所得作为评鉴依据,平均寿命、识字率与教育等社会标准也包括在内。 今年布基纳法索得到的成绩依旧不理想,从全球倒数第四滑落至倒数第二,国内独立媒体则认为该国其实是全球最后一名,因为排名垫底的是刚结束十年内战的塞拉利昂。 Burkina Mom认为当各项发展指标都节节败退时,政府却为国庆日举办大游行与庆祝活动,实在非常讽刺,这些节庆只是国内菁英阶级自我安慰的工具: 布基纳法索人民生活每下愈况,政府却只想着用可悲的演说或游行来转移注意力,一般民众当然愿意来点面包和马戏团表演,但这些娱乐 活动的水准低落,12月11日的国庆游行,只是菁英份子自我安慰的工具,每日与我为伍的一般大众,根本不知道亲爱的政府又在玩什么把戏;对于在市区工作的 人们,游行唯一造成的是他们好几天无法准时到班,因为游行预演每天都使市中心交通瘫痪数个小时;对于饥民与营养不良者而言,政府派发食物当然很好,但天下 可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只是一点小饼干,也得要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布基纳法索也在纪念独立记者松古(Norbert Zongo)过世九周年,他与另外三人在距首都瓦加杜古(Ouagadougou)南方100公里的村落遭杀害。 松古是布国首家独立报纸L'Indépendant的创办人,他生前最后一年内,多在调查现任总统龚保雷之弟的司机韦德拉戈(David Ouedraogo)身亡命案,韦德拉戈据说因窃取老板的钱,被秘密关在总统侍卫队基地,最后遭虐待至死。 12月13日,公民社会成员、媒体自由团体与一般民众齐聚,再度要求政府继续调查松古的死因,但时间不断流逝,笔者所参与的博客Africa Flak不禁怀疑,这些内外压力究竟能否迫使政府找出杀害松古和同事的凶手: 事件发生至今已九年,对于国际组织与政府能有什么作为,我心中有两股矛盾的念头,第一个直觉认为外界要影响政府已经太迟,我不知 道欧盟与布基纳法索为此事曾有多少次对话,若双方确实曾有所讨论,显然目前没什么效果,调查工作歹戏拖棚,在外交圈子里,没什么事能比国家主权更神圣,而松古遇害事件的无疾而终也象徵着各项国内议题的结果。 Under the Acacias的Keith 则从一个名叫H的人口中听到奇怪故事,内容关于一名男子Al Hadji Bani前往麦加,但因朝圣活动商业化而觉得梦想破灭,回到布基纳法索后,前往首都北方230公里处的小村庄Bani,当地现在因七座土建清真寺而闻名, 且其中六座都违反伊斯兰传统,并未面向麦加。 Al Hadji Bani宣称他是真主派来的先知,人们也开始跟随他,据说这名男子在梦中能得到清真寺建立地点有关的天启。 H说Al Hadji Bani宣称自己是耶稣复活的化身,而Bani是新麦加,故穆斯林该改朝着Bani膜拜,当时是1989年,也是H和许多人感到失望而离开的时候。 完整故事内容请见此。...

加勒比海:暴力加剧?

  27 十二月 2007

我们是否身处在一个比过往更暴力的世界?有些人认为如此,有些人觉得只是暴力事件广受报导,今年稍早,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加勒比海地区可能是全球谋杀率最高的区域,也严重影响经济成长,许多加勒比海博客作者都在讨论此事,这个话题也跨越了疆界、经济与区域政治… Living in Barbados谈及区域整体犯罪情况: 多数加勒比海国家与他国关系长久和平,只有少数国家曾真正与他国交战,然而,我们如今也发现我们自己渐渐陷入了战争状态。 对于出生地牙买加犯罪率日增,他也感到忧心忡忡: 若各位不清楚暴力犯罪对社会有何影响,来牙买加看看吧,高居全球之冠的谋杀率,以及各种暴行,不仅让国家伤痕累累,也冲击了人们生活的方式。 巴哈马发生两起的重大谋杀案之际,Bahama Pundit的Craig Butler认为,我们正处于“痛苦时刻”: 我国必须先找出问题的本质,才能有效处理,我认为教育与身处边缘的年轻人受教育不足才是关键,我认为人们若未接受训练,便无法思考与做出理智决定,变得容易受骗受诱惑,就我国而言,要靠犯罪夺得金钱太轻松惬意了。 同样出身巴哈马的博客作者Nicolette Bethel写道: 人们对社会有着各种恐惧,我的电子邮件信箱里,每天都会传来最新社会新闻的邮件,每一封的焦点都是暴力犯罪,有一封还不时更新我国犯罪率数字,还有的邮件头条标题会出现火炎动画符号让你不得不注意,无论是谈话节目或报章杂志,都不断提醒我们犯罪率有多高。 在分析巴哈马治安情况时,她也提到多项研究指出:“当一个社会的信仰愈虔诚,也愈暴力。” 跟其他的博客作者一样,巴哈马大学新闻系教授Daniel Henrich准备要以实际行动来做出改变。他架构出“打击巴哈马社会犯罪事件在危险青少年族群中激增”的策略。 就连国家元首也无法免于暴力威胁,A Limey In Bermuda“对总理收到装有子弹的恐吓信感到害怕”,也对于政治人物随后的反应感觉不快。 我怀疑警方怎能那么快公开宣称寄件者身份。计件者可能是不满政府的疯狂在野党支持者,也可能是执政联盟内不同党派的支持者,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应停止向下沉沦,停止对彼此的不信任。 对于国际人权日游行人士遭暴力对待,古巴博客作者也有很多话想说,牙买加的Francis Wade则试图找出暴力犯罪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家暴现象在加勒比海诸国十分普遍,Stella Ramsaroop则从圭亚那观点看待此事。 特立尼达和托巴哥的博客作者对于国内犯罪率如螺旋般向上爬升也有许多想法,Jumbie's Watch张贴当地媒体头版照片,并提出以下看法: 这就是犯罪对特立尼达和托巴哥人民造成的影响,这些是充满着悲伤、痛苦与绝望的面容。 Ramblings and...

俄罗斯:总统人选底定?

  26 十二月 2007

一年半前,俄罗斯部落客若想对着熊大叫,一定得去动物园才行,现在他们完全不用离开电脑前,因为总统普廷(Vladimir Putin)已打算支持第一副总理梅德维捷夫(Dmitry Medvedev)角逐2008年总统大位。 梅德维捷夫的姓氏(Medvedev)字源出于俄文的“熊”(medved),Yandex Blogs(RUS)便列出超过1500篇关于批评梅德维捷夫(RUS)的文章,另外1400篇文章则比较客气[RUS],称他是总统“继承人”。 以英文书写的俄罗斯部落客也在讨论此事,先前都在猜测谁可能是下任俄罗斯总统,以下是部分反应。 Mark MacKinnon's Blog: 恭贺梅德维捷夫总统,当然选举这个形式还是要做,不过他已笃定当选,除非克里姆林宫内决策又出现大转弯,否则普廷钦点者肯定能过关,自由派的在野党已自毁前程,无法团结一心,竟派出三人参加明年四月大选。 梅德维捷夫一切都是拜普廷之赐,若普廷开口要当总理,或是要他放弃总统职位,梅德维捷夫都会照办。 Ruminations on Russia: 终章抑或序曲 Google News现在有108个条目,都宣布梅德维捷夫已成为执政党与亲政府政党共推的总统候选人,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好事。 但一切太简单了,事情不会就这样结束,反而是意想不到的面向,今年夏末的传言指出,梅德维捷夫被查察正在积极布置势力,以坐享好处继续掌控重要职位(GAZP),但应不会成为总统候选人。 Sean's Russia Blog: 故事尚未了结,未来还有更多值得讨论之事,但光是在初期,有件事已是再明白不过,无论普廷用何方式强调他会卸下总统职位,批评者也不可能轻易饶过他,正如Michael Corleone在电影《教父第三集》所言:“当我以为自己已是局外人,他们还不断将我拉回局内。” Siberian Light: 我开始在想,究竟梅德维捷夫能否担此重任,成为领导俄罗斯的总统,而让普廷进入半退休状态,我相信许多人和我心有同感。 梅德维捷夫对普廷高度忠诚,代表他当选后不太可能对付普廷,就像2000年普廷就任总统前没没无闻,外界对梅德维捷夫也知之甚微,没有权力基础,又夹在派系交战之间,或许这正是团结各方的最佳人选… Perspectives on the...

哈萨克:政制符合欧洲标准?

  26 十二月 2007

哈萨克部落格圈最近主要话题仍是政治,当地政制屡见争议,也愈来愈像苏联时期制度,人权记录也仍旧低落,但然欧洲主要推动民主的“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却由哈萨克担任。 外界许多人揣测,独立国家国协愈来愈像个“独裁者俱乐部”,成员国领袖不时相互交换处理媒体与选举的方式与经验,b-ryskulov指出,俄罗斯总统普廷(Vladimir Putin)数周前的电视访谈中,两度特别赞扬哈萨克的发展,尤其支持哈国总统纳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 他表示[ru]:“为了某些原因,普廷在与其他邻国比较时特别将哈萨克提出来,这个画面会在精心策画的电视节目上播出,让我怀疑这并不是脱口而出的即兴言论。” Slavasay回顾[ru]哈萨克高层官员的资历,注意到许多官员都是遭总统大规模任命与撤换,他认为:“如此调整内阁比较容易”,他也提到,哈萨克与俄罗斯不同,现任或前任情报机关官员较少进入行政单位任职,他指出:“情报人员入政府,最著名的例子是现流亡在外的前总理卡赫泽汀(Akezhan Kazhegeldin),据传现任总理马西莫夫(Karim Masimov)也出身情报组织,不过他完全否认。” 尽管哈萨克2005年与2007年选举显有瑕疵,“终身总统制”等修宪结果也受人质疑,但该国仍赢得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之位,Kzblog指出:“这已是正式结果,哈萨克先前争取2009年主席未果,却将于2010年担任主席,官方通讯社也只报喜不报忧”。“人权观察组织”亦发布新闻稿,谴责这项决定,认为哈萨克并未达到该组织的要求。 Joshua Foust也分析此事,一方面哈萨克人权与民主记录贫乏,却能担任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确实具有争议性,他认为这种所有有关此事的外交协调是桩“丑陋的交易”。Slavasay也认为[ru]:“2010年主席之位已底定,哈萨克现在得非常努力,才能让外界未来相信他能荣之重任”。Adam-kesher则觉得,“这是哈萨克外交人员的大胜利,也是该组织的大挫败”,Adam-kesher看法很悲观: 哈萨克又承诺在2008年要改革,包括媒体法规、诽谤罪除罪化与选举法规自由化,不过人们对此新闻的反应通常是失望与迷惑,哈萨克以前也曾承诺改革,但后来没落实,此次机会也不大,但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的声誉已毁于一旦。 Epolet以不同的观点看待[ru] 此事,认为哈萨克现任总统很在意形象问题,他指出:“2010年哈萨克担任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时,正好也是总统纳札巴耶夫的七十岁大寿,届时将有大规 模庆祝活动,而2008年的主要活动,则是国家迁都阿斯塔纳(Astana)十周年,这将形同是2010年的预演,而且十周年庆祝日也选在总统生日当 天。” 本文英文版同时刊载于neweurasia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对:Portnoy

全球之声一周间 1216-1222

22 十二月 2007

以下为各位整理世界过去一周在全球之声的动态: 每天每天,全世界都面对着不同的危机,有些是天灾,有些是人祸,有些容易受到世界的注目,例如气候变迁,让各国领袖齐聚印度尼西亚峇里岛集会,思索(与争论)如何处理全球暖化的议题,若此现象真如部分人士所言,我们该如何与之共生,此类议题似乎相对较容易获得世界多数国家的共识。不过也有些各国国内或区域的问题,不那么容易在跨国媒体上彰显与讨论,这也常是全球之声所聚焦的事物,也可做为彼此的他山之石。 从前我们并不常得知关于中亚的消息,或许因为上海合作会议(SCO),有些人才因此知道这几个「斯坦国」的存在;或许因为「郁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人们才开始知晓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何方;事实上,中亚地区确实因地理与战略因素,牵涉到诸多利益与安全议题:由于邻近阿富汗,中亚成为毒枭的转运站,使各国相当紧张;乌兹别克先前听从俄罗斯的要求,要求美军撤离国内军事基地,也影响到美国在伊拉克所谓「反恐战」的进度与调度;哈萨克斯坦政府屡屡修宪,甚而制定了「终身总统制」,令国际社会担心当地政局发展,且该国经济情况亦不稳定,社会不满日增;另一方面,虽然中亚山峰相连、地形崎岖,也因而拥有丰沛的水力发电资源,让南亚多国均积极希望合作,以填补国内用电需求之不足。在上述因素交错影响之下,中亚理应成为区域与国际角力的地区,但是在今年发布的欧盟中亚策略中,部分人士认为欧盟对当地的注意力仍然不够。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危机逾四十年,期间双方关系起起落落,各界也曾试图以各种方式,促进双方的和平互动与往来,例如最近才访问台湾的「和平船」(Peace Boat)创办人,便曾邀请以巴两地的年轻人登船相处,体验彼此的相似与相仿,也有人持续思索,如何才能让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非洲布基纳法索的危机则在于媒体与言论自由,平面与电子媒体多数由国家掌控,记者纵然想要突破,也会面临各种风险与阻碍,政府更用尽手段操控舆论的走向;相对于此,日本所面临的危机则大不相同,随着法国著名的米其林指南推出东京版,部分日本民众担心,外界对日本美食可能会出现误解与偏差。 更多信息请至全球之声中文版网站,如欲收到每周信息整理,请寄发电子邮件给中文小组负责人,主旨注明「我要收到全球之声一周间」即可。

(短讯)俄罗斯:风云人物计划

  22 十二月 2007

博客「新俄罗斯观点」认为,美国《时代杂志》今年将俄国总统普廷(Vladimir Putin)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项对美俄两国政治及媒体菁英皆有利的成功计谋,至于此举是否符合两国人民利益,这个问题就留待各位读者自行评断了。」

哈萨克斯坦:经济危机之后

  21 十二月 2007

作者注:除Steve LeVine之外,本文其余所有超连结均连至俄语文章。 无论是小型经济或金融危机,或是政府所言的「导正市场行为」,哈萨克斯坦度过此次事件后,部落客仍不断讨论后续效应。 Sarimov表示,哈萨克斯坦金融业年会已无限期延后,国家银行主席Saidenov解释:「因为总统下了指示,所以情况很明显,银行业的任务也很明显,不需要再开会讨论」。这种抑制言论的决定让Sarimove很担心,「银行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也预估明年政治还会倒退。 syndikator 探讨政府把贫穷线订为日常支出百分之四十的水准。很明愿的,如果赚不到维生薪资的40%,我是难以维持生计的。,若我勉强赚到薪资43%好了,按政府的标准,我仍不能算是穷人,可恶的法令! 而WOndernews 质疑近来哈萨克斯坦房地产风波的根源。他听到了一个网络上偶然走漏但已被查禁的资料,一段窃听的电话录音。2007年8月间,某位政府高官为执政党招募国会竞选经费。捐钱的企业正巧都是国内主要的二大建设公司。「也许这就是房贷市场破产的原因?」他愤怒地质疑。 Xxrock讨论另 一项议题,政府最近查缉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Almaty)附近国家公园的违建别墅,他表示:「官员贪污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所 有证据都显示,土地任意赠予高层官员明显违法,可是只有威胁权力核心的官员遭到法办」,检察官竟然决定不起诉部分犯案官员。 Steve LeVine总是热衷于观察哈萨克斯坦等里海国家的石油业发展,他指出,最近雪弗龙(Chevron)与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大企业陆续让步,代表石油大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逐渐下滑,他表示:「多年来两家公司都展现强硬态度,如今却立场软化,乖乖付出3.09亿美元的环境污染罚金」,他也认为,义大利的Eni代表全球许多石油大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谈判,将尽力满足政府要求,以取得该国广大油田的开发权。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对:nairobi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和平共处

  21 十二月 2007

以色列博客David Bogner讨论为什么「现在」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 以色列总统Shimon Peres在12日说了一段有趣的话:「我相信,我们现在能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处。」 如果不加入「现在」这个有点麻烦的字,这会是一篇值得赞赏的致词。 姑且不论Peres并没有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处的经验,不过,也没人有过这类经验!虽然过去一直有人在尝试,却没人曾与巴勒斯坦成功达成「类似」和平的景象…约旦失败了…黎巴嫩也失败了…当然多样的巴勒斯坦派系自身也不可能彼此和平共处。 但起码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总统以Mr. Rogers*一样的方式延伸了两者和平共处的理论架构分枝,并留下这个概念实现的可能性,或许有一天我们以色列会以某种方式成为解开这个诡计的第一个国家。 编按:Mr. Rogers(Fred Rogers)是美国知名儿童节目主持人,以温和、慈爱的形象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然而Peres为什么要用「现在」这个字眼?是不是我们漏掉了什么东西? 难道是今天(译按:11月12日)在加萨走廊所发生巴勒斯坦自相残杀的战事(造成5死30多人受伤),提供了稳定和平的一线生机,甚而加快了和平时程表? 还是今天火箭攻击(译按:到目前为止有6起)的炮弹模式--就像茶叶沈淀在杯底一般--提供了一些征兆?这些征兆包括了巴勒斯坦愿意尊重以色列领土主权、以及一般以色列人民能安心居住在家而免于危险的权力。 现在有没有任何迹象,能够显示出巴勒斯坦派系领导者愿意在言语上有所节制,将「毁灭以色列」这类语言移出他们的呼吁?甚至承认以色列能以犹太国家存在于安全的边界之内? 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当时正在寻找能雇用的技工(诸如水管工人、木匠、水电工、以及建筑工人等),他对于任何有过提到自己有相关经验的人感到担忧。 有些人或许会有5到10年经验,拥有相关专业而能够担负重任,但也有些人吹嘘自己有「20年经验」,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一年经验,却自己将它乘了20倍。 拥有5到10年经验的人能够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不过自己将年资乘以20倍的人、并未获得任何实际经验获工作知识的人仍然是个临时工,且可能尚未从他过去的错误经验学到任何东西。 对于这种临时工,现在有个非常好的范例,也就是欧麦特总理释放400名囚犯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回报巴勒斯坦人的…嗯…没什么恩惠。这是 一种「善意的姿态」,但当我们采取善意姿态的同时,是否代表着另一方也以类似姿态回应?毕竟我们所感受到的姿态并未带有上述意义,我们可能感受到的巴勒斯 坦「姿态」,可能就是对我们比中指。 让我们姑且不论这些具体的姿态,只要听听我们的「和平伙伴」说了些什么。 今天(译按:11月12日)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Saeb Erakat拒绝了以色列的要求,以色列希望巴勒斯坦承认以国是个犹太国家,「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和国族认同纠结在一起的国家。」 难以与他争论?噢,等等,除了以下这些国家: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埃及阿拉伯共和国 神圣罗马教廷(梵蒂冈)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西:语言使用自由

  21 十二月 2007

美国网站propeller最近出现一篇以葡萄牙文书写的文章,引来许多响应,其中包括有人认为:「我们(指美国)的全国语言是英文,如果想写文章,就用英文写!」,巴西博客Felipe Lobo[pt]分析这些响应后强调,他们将继续使用葡萄牙文,他表示:「互联网世界中,英文似乎是不成文的『官方语言』,但互联网是民主媒体,容许民众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语言,人口和语言分布也复杂许多。」

日本:米其林指南登陆

  20 十二月 2007

11月22日,广受各界讨论的东京米其林指南上市,在日本,只要结合法国与美食准没错,在上市前后,这本由法国轮胎公司米其林出版的餐厅及旅馆指南,果然深受日本媒体注目而获大幅报导,自然也成为日本博客的焦点话题。 Flickr用户pict_u_re拍摄照片。 博客gen认为: 我只随意浏览朋友手边这本已热卖一空的东京米其林指南,我只去过其中少数几家餐厅(大概是五至七家一星级餐厅),相较于纽约和巴黎餐厅数各约两万家,大东京地区竟有逾十六万家餐厅,想到就十分惊人。 许多人都在讨论评鉴结果是否合理,也有人认为,为什么是由非日本企业来决定东京美食标准,而又有多少最佳餐厅只能凭邀请函进入,故没有进入评审范围,不过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东京米其林指南餐厅全列表在网站上,不过只有店名,评论内容等再版买纸本书才看得到。 再者,这本指南也引发某些争议,批评者认为用西方品味与标准衡量日本传统餐厅,无法得到正确结果,ko-ji指出,指南只评鉴东京部分地区,而且评鉴标准也不明。 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但就我翻阅看来,东京23个行政区之中,指南内只报导了9个区,台东区与中野区有诸多悠久知名的餐厅都未获评鉴,让我更想知道这群外国人的评审准则何在。 Flickr用户eprouveze拍摄照片。 有些博客以讽刺口吻看待整件事,这位博客表示: 为什么大家要小题大作?老实说,我觉得人们太大惊小怪了,我不认为法国人能够评论日本美食,不过大概可以建立东京法国餐厅的质量标准吧。 许多博客也认为这本指南太过势利,也对日本饮食文化在其中并未彰显感到失望,saturday_interlude便表示: 就算巷内小餐馆不是高级食肆或高档法国餐厅,也能享受到三星级的体验,因为小餐馆里不仅有美味饮食,还有老板娘的温暖笑容。 原文作者:Hanako Tokita 校对:User:nairobi

全球之声一周间1209-1215

15 十二月 2007

以下为各位整理世界过去一周在全球之声的动态: 自由与平等,总是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之中,但现实总不那么美丽,这些权力不会是天下掉下来的礼物,永远都需要社会、非政府组织与许多人士的争取与努力,才有机会品尝自由与平等的成果,其中政府更常是阻碍这条理想道路上最大的石头,若如不动员众志之力将它搬开,自由与平等将是遥不可企及的梦想。 尤其是网路世界的自由,全球之声向来对相关议题多所著墨,先前曾报导全球web2.0网站遭封锁的情况,本周持续关注,包括叙利亚政府封锁热门网站与论坛,后有Youtube网站取消埃及社运份子的使用权与用户资格,无论这是政府主动出击,或是网路业者迫于政治压力(或揣摩政意)移除反刑求运动者上传的画面,一方面显示各国政府对箝制民意言论毫不手软,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执政者对于网路的恐惧,深怕人民因此获得资讯、加强联系与互通有无,发展至势不可挡的地步,当然,人民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在这些报导里,我们都看见人们寻找另一条路,希望突破封锁。 马来西亚各族裔之间的平等问题,在该国存在已久,早自1971年起,马国政府便推行所谓的“新经济政策”(NEP),希望快速提升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在各项规定独厚马来人,无论在公部门任职、经济、教育等方面,马来人都有特别权利,这项政策就某方面而言确实成功,让马来人的社经地位水涨船高,但也长久让国内其他族裔心生不满。之后这项政策不断延长效期,至今已实行逾三十年,社会不满也逼近临界点,2007年适逢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独立满50年,社会检讨声浪不断,冲突与抗争也时有所闻,本周所刊载的印度裔民众抗议事件即为一例,希望拥有更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 提及此事,身处台湾的外籍移工们,12月9日也号召走上街头,争取他们的休假权,希望拥有更平等的工作环境,这场“我要放假”移工大游行,证明台湾在平等方面,还有更多努力的空间。 更多讯息请至全球之声中文版网站,如欲收到每周讯息整理,请寄发电子邮件给中文小组负责人,主旨注明“我要收到全球之声一周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