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 2007

報導 關於 艺术和文化 來自 七月, 2007

孟加拉集讯:陵墓、音乐、清真寺、马克思

  17 七月 2007

泰姬玛哈陵最近获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孟加拉博客都备感兴奋,Shaukat Husein详细介绍七项入列名单,但很遗憾埃及金字塔未入榜中。票选过程也引发争议,有些博客认为,让民众一人一票的方式非常公开透明;其他人则批评,许多投票者并不了解候选的各景点,而没能做出正确决定,他们主张遴选该交给专家,而非普罗大众。 泰姬玛哈陵相片由Flickmor所摄。 提到“七”这个数字,许多人相信“07.07.07”(2007年7月7日)是个幸运日,Shafik Rehman回顾长久以来,人类有多么喜爱数字七,故显然这一天是大吉之日,全球各地民众都有不同的点子要在当天完成,例如集体婚礼等,Bhranto Pothik则抱怨找不到结婚对象,只好放弃在这天完婚的念头,他现在打算等到“08.08.08”(2008年8月8日)成婚。 :) 虽然7月7日是个幸运日,巴基斯坦“红色清真寺”(Lal Masjid)的噩运并未因此结束,博客也热列讨论冲突事件,Royesoye提及红色清真寺如何因历任总统与总理光顾而出名,而911事件后,人们又如何刻意将此清真寺与伊斯兰基本教义派切割,之后并细数造成近日对立的原因。 接下来话题移转至马克思主义,Bhaskar认为“冲突”与“二分法”是关键词汇,除了黑白、是非、正反之后,还有很多冲突因素,但他怀疑除了这些对立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也有些人因冲突而受苦,但却与政治或宗教无关,例如Tasman买了一架新钢琴,希望能藉此创作大量乐曲,他甚至去上课学琴,但一开始便遇上困难,老师用英文字母ABCD标示音阶,他得另外想办法改用孟加拉文Sa-re-ga-ma来记忆,让他觉得十分挫折,上课时只能看着琴键直发呆,而同学的耳朵里都塞着棉花,才能避免被他干扰。 原文作者:Aparna Ray 校对:julys

摩洛哥:天气热,话题更热

  16 七月 2007

七月的摩洛哥真是酷热,平均气温都在40℃以上,虽然不如去年,但对当地居民已够难过,外籍人士更感痛苦,居住于费兹(Fez)的部落客Evelyn in Morocco便觉酷暑难耐,他说:“现在费兹非常、非常热,走到户外就好像有什么重物压在身上。” 拉巴特(Rabat)天气显然凉一些,部落格Braveheart-does-the-Maghreb里提到: 我本来打算写拉巴特有多热,但后来看到这个就决定作罢,纵然在最热的日子,我仍算是幸运,凉爽海风徐徐,入夜甚或有些寒意,还得裹上被单入眠,看来似乎没什么好抱怨吧。 除了天气,网路论辩也同样热烈,最近一篇路透社的报导质疑,是否该将摩洛哥方言达里加语(Darija)列为官方语言,达里加语目前并无统一的书写体,摩洛哥的官方语言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另称为Fus’ha),殖民时代留下的法语则广为商务及经济圈使用,诸多报章杂志亦使用法语,来自费兹观点率先在部落格中提及此事,并欢迎读者回应。 首先回应的xoussef认为: 我们需要让达里加语拥有书写体。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书写体和口说体基本上无异,懂得读写便能获得如报纸上的许多资讯,然而摩洛哥民众若要读报,却需要学另一个新语言,而不只是字母拼法。不过现在有任何人打算制定达里加语的书写体吗?显然没有。 部落客without French[AR]的看法则是: 我不反对用达里加语和群众交流,这正是方言的功能,但若要制定达里加语的书写体,让它成为科学语言,根本是笑话一则,有此想法的人要不是从未入学学习标准阿拉伯语,就是以阿拉伯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而且这些人恰好都说法语… “摩洛哥报告”同样论及此事: 现在摩洛哥人打算如何?去年秋天,法语杂志《TelQuel》的姊妹刊《Nichane》发行后立刻遭禁,不过现在已重新出刊, 那就是第一本以达里加语印行的杂志,无论是歌手或饶舌乐手都以达里加语创作,广播和2M(电视台)也常用达里加语发声,据路透社报导,现在也有达里加语诗 作集结成册,达里加语已是摩洛哥文化核心的语言。 最后,四洲的KEP告诉我们,费兹地区的夏日休闲活动竟然是去麦当劳,他说: 麦当劳在费兹是个很酷又适合聚会的高级场所,不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家长还会带小孩去和麦当劳叔叔合影。 照片由四洲的KEP提供。 原文作者:Jillian York 校对:julys

菲律宾: 英语教育辩论

  15 七月 2007

上个月,一群教育家、学者和个人团体在最高法院发起一项请愿,质疑政府要求学校以英文作为教学上使用之语言。这在主流媒体上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当然,在部落格圈里,也辩论著在菲律宾的学校教育中,该用何种语言才是最适当的。 Wow Manila提供了总统葛洛莉亚˙艾洛育 (Gloria Arroyo)所提, 关于学校主要教授语言这项争议的备忘录作为背景资料 2003年5月17日,统统艾洛育公布第210号行政命令-“确立加强英语作为教育系统第二语言之政策”。教育单位需遵循的要点如下: (译注,菲律宾教育制度为6-4-4制,也就是6年(6岁起)第一级的小学教育;第二级中学教育(12-15岁);第三级学位制高等教育(16-19岁) 在所有级次的教育系统中,从一年级起,英语需被教授为第二语言; 英文、数学及科学至少从第三级教育起,须以英文教学; 在第二级教育的所有公共教育机构中,英语须受使用为主要的教学语言。 参与请愿的Patricia Licuanan诉求大众更广泛地了解影响菲律宾教育的问题: 这不只是英文,这是整个教育系统。英文的退化必须放在整个倾斜的菲律宾教育的脉络下来理解。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只是纯粹英文退 化,也是数学和科学退化,以及整体的倾斜破坏菲律宾语和菲律宾人的竞争力。确实,过度的重视英语会分散我们对其它重大问题的注意力,相反地,整体教育的提 升也会提高英文的程度。 Tugot赞成总统的此项行政命令,Blackshama的部落格也参与了这项关于语言的辩论。A nagueño in the blogosphere 同意请愿者的论点。Filipina soul 对这项议题表达了二个观点,而她的文章聚集了激烈的讨论。 Philippine Schools Online回顾过去的语言议题的提案,提到现正立法倾向在学校使用英语。My Philippine Life 深入检视菲律宾的语言政策。 一定要读 Manuel L. Quezon III的部落格,他上传了适切的文章、新闻报导、意见以及分享他对于菲律宾“语言战争”的观点。 大概大部份清晰明瞭提倡采用英文作为学校教学用语言的部落格文章来自菲律宾评论 (Philippine Commentary)。他的观点如下所举例: 重点是,我认为英语是菲律宾文化遗产不可或缺、不能分离且最重要的部份-理智的教育和历史上的遗产,根深柢固的部份。拒絶英语或 将之视为“外国的”是一种扭曲的自我嫌恶,某些人希望我们全都变成国族主义者(nationalism)。他们实际上所传播的,是一种浪漫的“原住民运 动”(aboriginalism),作为一个更现代和左派份子议题的掩饰...几近百分之百主要的科学研究论文以英文发表,即使是非以英文为母语者,不 只在电脑,在物理、数学、生物、化学、药学以及其它的自然科学(hard science)。即使英语使菲律宾的国族主义者为感到厌恶以及激起愤怒的意识形态,它依旧无可避免的成为这个时代的世界语言。 (译注:台湾的人类学家谢世忠对“原住民运动”(aboriginalism)的定义为“一种某一国家或地区内之原先被征服土著后裔的政治、社会地位与权利的要求,以及对自己文化、族群在认同的运动”。) 菲律宾没有国界(Philippines Without Borders )谈到为什么需要精通英语这种语言? 因为每个人都试着做同样的事。现在世界上大概有接近4亿人以是英语作为母语,使得英语成为次于中文和西班牙语之后第三大语言...我们不该三心二意的在接受这项政策之上,它将恢后英语的在菲律宾社会的重要性。 Seek...

玻利维亚: 大寒之夜

  15 七月 2007

6月24日对南美洲民众而言是特别的节日,部落客Juan Arellano先前曾为文描绘了祕鲁当地如何欢度此节庆。 今年玻利维亚(Bolivia)在圣胡安节(San Juan)前夕举行庆祝活动,据说是该年的大寒之夜,当晚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围着火堆取暖,一边用餐(热狗是主菜)。由于燃起的火堆会产生大量烟雾,造成 隔天空气品质不良,引起部分民众翌日出现咳嗽及红眼等病征,因此许多民众对此感到不满。 民主中心部落格(Democracy Center blog)在文章中提到,各大城市均呼吁民众在狂欢时仍需保持责任感,首善之都拉巴斯(La Paz)公家机关即请来饶舌歌手,协助向民众宣传“别生火、别生火”口号,科查邦巴(Cochabamba)当地某民间团体则以火焰般的服装打扮走上街头,四处宣导“别生火、别生火”口号。 Angel Caido [西班牙文]的米兰达(Hugo Miranda)为文表示,他一直记得和家人窝在火堆前的时光,但后来他终于明白,原来火堆会使空气不良,另外环保人士及政府官员也时常呼吁民众,不要在节日当天燃起火堆,不过米兰达则认为全年都应禁止此举。 我还需要补充吗?早就有人谴责这个节日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但空气污染并非节日一天所造成;乃是一年365天累积所致。我记得环保人士曾对我说,许多天主教徒认为,周日做礼拜或参加圣母及耶稣的相关庆典就能保证灵魂得救。 食物往往是庆典的重头戏,“热狗”则是圣胡安节的传统食物,但Vania Balderrama of Capsula de Tiempo [西班牙文]表示,玻利维亚日常生活不常使用热狗这个语汇。 我买了香肠,回家发现忘了买面包,于是吩咐阿玛丽亚(家中帮佣)去买热狗面包。遍寻不着,可怜的阿玛丽亚跑遍附近所有店家,甚至 一路绕到小广场那边去,就是找不到,她回来跟我说到处都没卖,我听了很生气,因为香肠早就凉掉了,于是我自己走到住家附近的小商店,劈头就问有没有卖热狗 面包,德蕾(Tere)小姐回答说她不知道什么是热狗面包,我们对话同时,一位小姐走进店里对柜台说:“我要潘趣多(panchito)面包。”接着我就 看见德蕾小姐将热狗面包递给那位小姐。 最后,拉巴斯当地部落客用独特的方式庆祝圣胡安节,举办部落客聚会,主办人Cronicas Urbandinas [西班牙文]已将邀请函放在自己部落格上。 邀请人:Jim Shultz,民主中心(Democracy Center) 受邀来宾:拉巴斯所有部落客 作者: Eduardo Avila 校对: Leonard

喀麦隆:喀麦隆电影工业的崛起

“在一个非洲时刻”部落格里向他的读者们介绍了喀麦隆的电影工业: “最有野心的计划Zigoto已竭尽所能地开始创造属于喀麦隆人的电影工业。喀麦隆的邻国,奈及利亚,仅次于印度,以制作许多电影闻名于许多其他国家。但 其他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除了南非以外)尚未入侵这个工业。席戈多(Zigoto)的公司,Zoomer's Pictures,正想像喀麦隆电影工业将可能成为西非电影制作的‘艺术之家’,目前瞄准高品质、发人深省的视觉映象,而非一味商业化电影的内容。” 作者:Ndesanjo Macha 译者:chy7211 校对:PipperL

黎巴嫩: 几乎无关政治

  9 七月 2007

我们吃下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国银行业这么发达?谁在清除子母弹?巴西要怎么协助黎巴嫩回收废弃物?在战火中失踪的孩子在哪里?黎巴嫩音乐水准如何?这些都是本周黎巴嫩部落圈在讨论的部分话题。 首先Mazen Kerbaj在其艺术作品中,提出三项存在主义式的问题:“我们是谁?谁知道一切?谁能填补空格?” 再来,Rami Zurayk教授写了篇文章名为“如果在黎巴嫩的各位了解眼前食物”,其中转录了黎巴嫩农民组织主席Antoine Howayyek写的一封信,寄给内阁部会首长,并质疑他们: 为什么国家没有管控进口食品的标准?蔬果、牛奶、乳制品等都没有,为什么政府不善尽责任,于边界进行或外包执行品质管控的工作? 这封信当中提及许多有关贸易、农业与本地产业的问题,其中一项是: 民众在市场上根本无从得知产品来源,国内大多数产品均为进口,但是却当作黎巴嫩本地生产产品贩卖,每年黎巴嫩都进口5000吨的白起司,不过却都以国内生产的食品销售。事实上,黎巴嫩法律明文规定产品出售时不得改变原包装。 探究信件内容后,Rami Zurayk教授的结论是: 标明原产地不仅能协助本国产品,也是建立食品品质标准的第一步,不过如果我们决定标示含基因改造的食品,那么美国谷物、垃圾食物、大豆油、糕饼都会名列其中,我们目前大量进口此类食物为美方带来了钞票进帐,不过如果加上此标示将影响销量,美国老大哥应该不会高兴吧? 去年以色列与真主党开战期间留下许多未爆子母弹,严重损害黎巴嫩南部的农粮生产,自宣布停火以来,亦有239人因误触未爆弹而伤亡,部落客黎巴嫩人提到一部影片,其中记录志工清除未爆弹的情况,企图真实反映出数字背后的故事与脸面。 影片介绍名为Muhammed Nahle的民防组织志工,他在战争最后一天因子母弹爆炸而失去一条腿,但他仍维持乐观态度,着实鼓舞人心,这些人都是战火下的英雄,也是各种数据背后的真实人物。 黎巴嫩一家主要银行的周报显示,虽然政治动荡、社会危机不断,客户存款仍年年增加,2005年提高4%,2006年为6%,Remarkz的Bech便谈到此一现象: 我认为那些押宝于黎巴嫩经济者,尤其是那些大户,必然已获得政治保证,而且是来自于相关的事业。似乎也只有在银行业,我们还看得 见稳固的体制,这个体制的参与者不多但却有大量的金钱投入,完全不受整体经济的影响。毕竟这些人在意的不是经济本身,而是某种由公共金融体系所虚拟创造的 “信心经济”,然而公共金融体系却不断淌血,因为本地银行若非投资于获利丰厚的TBill,就是投资国外市场。在这个情况下,这个体制的稳定与否已与战火 无关。 巴西将协助黎巴嫩回收建筑物废土石等废弃物,根据部落格黎巴嫩之泪报导,废弃物将用于建屋与铺路。 部落客Golaniya张贴巴勒斯坦孩童的照片,这些孩子因为黎巴嫩军队与伊斯兰征服者(Fatah al-Islam)武军团体交战,而被迫逃离Nahr al Bared难民营。她上周另外提及,部分伊拉克孩童在伊国一间孤儿院里,不仅受到虐待,更几乎要饿死。 最后我们听听音乐,Ziad El Ahmadie是作曲家、歌手与乌德琴(oud)乐手,他的作品揉合不同乐器与风格,他的新部落格中可下载试听版。 以上就是本周内容,各位保重。 作者:Moussa Bashir 校对:Julys

台湾:继续划-i-panga na 1001

  8 七月 2007

(照片来自casyc23。船首黑色与红色的圆圈图案代表mata-no-tarara(眼睛)与太阳,用以趋邪招福。) 海浪不断翻开我的记忆,当我失去海洋给我的回忆时,就是我逐渐结束生命的日子。──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 在达悟族的语言当中,「达悟」的意思是「人」。虽然达悟族所生活的兰屿现在是在台湾的领土当中,达悟族的语言和文化是与菲律宾巴丹岛的Ivatan族更为接近。 身为Austronesian的一支,达悟族人擅长于造用以捕鱼的船。这木船不同于独木舟,而是采用许多不同木材拼出来的拼板船,给一两个人坐的小船称为tarara,给十个左右的人坐的称为chinurikuran。 Keep rowing: 兰屿的大船文化,几乎是整个达悟民族从生理生计到心理信仰与宇宙观的集合体。 在现代经济方式的冲击,氏族渔团的青壮劳动力被台湾的资本市场吸纳,老一辈长者无能为力负荷大船建造的一切所需, 只能看这旧船腐朽裂解,在每年呼喊飞鱼的招鱼仪典时,感叹空荡的港湾而无大船的身影。 2001年时,我们与村里的族人,带着从岛上森林伐取的树材,一起到台中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建造了一艘脱离传统氏族渔团组织的十人大船。 当年我们询问父亲:”可以到台湾造大船吗?makanyou(禁忌)怎么办?”父亲也细询了为何要去台湾造大船的用意……?”给台湾的人看,也让他们了解,大船不只是美丽而已,而是还有我们的智慧与能力!”我们回答。沈思后的父亲给了我们一个说法:”台湾又没有我们的鬼(anito),你 们想那么多做什么?”之后,那一年我们顺利的完成了一艘向台湾展示的文化大船……。就在完工的当时,紧接而来的是:「做好了船,怎么不划呢?」于是,五年 后的今天,我们想与台湾的朋友分享一件事:船,不只是被展示的,更是可以航行的,我们将拜访台湾……。 Keep rowing: 船长1016 c m ,宽170 c m,高270 cm 我们的大船取名为: Ipanga na,1001跨越号。 (ipanga na是Tao语里的名词,有跨越、航行之意。) ingana na表示移动,我们要到许多的地方去;而「1001」,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船超过了10公尺长。 Keep rowing: 由纪录片工作者林建享与兰屿达悟族友人夏曼.夫阿原召集一半兰屿族人、一半台湾人共同建造、历时四个月的兰屿达悟族的「 1001跨越号」,是近百年来兰屿达悟族所打造尺寸最大的拼板舟。 他们计划从兰屿划到台东,从东海岸到台北,最后再由西海岸划回台东。这个旅程总长约1438.6公里,他们计划在35天之内完成,平均来说,每天要划50-60公里。他们的计划是每次12人划,而有两队人马轮替。 刚开始他们希望6/12开始划,但是因为天气的关系就延后了: 老人说,「六月兰屿的天气啊,变幻莫测,好像很难捉摸;为什么不选七月出发呢?七月的天气,海面上像是倒了色拉油那样,选在那样的日子里出发不是比较安心吗?」伴航船的船长周一宗带着海图和气象图来了。19日以前,天气都不稳定。 他们于6/20出发,而现在他们已经平安抵达台东。尽管他们之前已经试划过,他们依然还是需要面对黑潮的挑战。 Keep rowing: 中间的时候,「真的很想拖呢(叫机动船帮忙拖行)」,不是因为洋流太强,是因为太阳太热。 所有的人都没有放弃。 他们下一个计划呢?假如有经费,他们计划划到巴丹岛拜访Ivatan族的人。 作者:I-Fan Lin 校对:mountain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