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 2007

報導 關於 Education 教育 來自 一月, 2007

西非扫瞄:什么是NOSPETCO? 援助无用、多贡建筑、与观光治疗

原文: West Africa: What is NOSPETCO?, Aid Does Not Work, Dogon Architecture and Tourism As A Therapy作者: David Ajao译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以下介绍本周西非博客圈的动态,第一站是奈及利亚,当地博客都注意到NOSPETCO,但什么是NOSPETCO?根据Deolu Akinyemi的说法: 如果各位没听过NOSPETCO的话,这是一种投资商品,如果人们投入45万奈拉(奈及利亚币),每个月能够获利4万奈 拉,这种 商品采取合资企业模式,让投资者与企业所有人共享获利,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虔诚的穆斯林,因为根据伊斯兰教信仰,他们不能用钱滚钱,只能投资与他人共享获 利。 他后来又写了篇文章题为“NOSPETCO还能撑多久!”: 人们得要有智慧,才懂得问对的问题、才知道何时进场、才知道何时出脱,如果问问现在45岁到60岁的民众,他们肯定记得七零和八零年代的金融公司经验,也记得有多少百万富翁一夕之间变成乞丐,若不懂得回顾历史经验,一定会让历史重演! 他的深入分析也值得一读: NOSPETCO是高风险产品,若要投资就得张大眼睛、保持警觉,有个叫Ade的人在有个部落格(注)上留言,他就运用策略得当,但今日要再模仿他可能没这么简单,我以前也曾经捧着大把钞票在市场杀进杀出,不过最近有些现象发生,依我的浅见并不适宜投资。 另一位博客Timbaland则问:“NOSPETCO该脱手了吗?”: 我后来注意到,这项投资产品的进场门槛从30万奈拉增至45万奈拉,我和几个朋友原本打算筹措一笔私募基金加入投资,但后来因为某些因素而停摆了,门槛提高也是其中一项原因。 后来我及时在部落格上找到Deolu Akinyemi写的文章,得知这个发财梦可能很快就会结束,如果他所言属实,NOSPETCO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于市场上。 在这个商业与财务的世界里,Emmanuel Oluwatosin问的是:需要商业导师吗? 各位正打算做生意吗?还是已经开业了?情况是否与各位计划相?这时就该寻找一位导师,让他为各位指点迷津、从旁指导,让各位更聪明、更有效率,如果站在导师的肩上看世界,就能避免重蹈覆辙,还可以更早成功。 这些人其实就在各位身边,但首先各位得先想清楚,到底希望从导师身上学到什么? 他之后在文中提出关于潜在商业导师的建议。 非洲援助事业与喀麦隆的平权反歧视行动 接下来的话题仍与钱有关,但地点移至喀麦隆,部落格Enanga's Pov重新整理了“非洲报告”组织所发表的报告内容:外援:这种“帮忙”根本没帮上忙 非洲援助事业总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但大多数都以失败收场,出问题的不只是援助事业内部,许多非政府组织亦然,不过他们当然 不愿承 认失败,不愿承担成效甚微的责任,这些组织结构封闭,无论是联合国发展计划或双边机构都一样,永远都说:“只要给我们更多钱,我们就能完成工作…” 他们常说这句话,对吧?但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近年来有关于非洲的非政府组织数目快速增加,让他们掌握庞大权力,但这些组织顺应责任调整的动作却很缓慢。 Home of the...

非洲:这就是非洲

翻译:dreamf 校稿:Portnoy Joshua Wanyama是“非洲之路”(African Path)的部落客,这回他以“十个思考‘这就是非洲’的方式”为题撰文:新年开始了,不同趋势正在非洲形成,这些趋势可能受全球化、民主提升、或社会崩溃所影响,所以我整理出一张我自己对非洲思想的清单。 1.国际援助正在严重损害非洲。说到援助,已经有很多人谈过这个议题,拥护者显然认为它能帮助国家脱离贫穷的枷锁,让它们的情况好转,但我倒觉得,国际援助创造出援助者的自满,让一些努力工作的人民变得必须依赖援助才能过活。不管一个民族何时需要援助,创新往往会使这个民族重新站起来,现在援助的问题在于,虽然各国游说的技巧改善了,却也扼杀了创新。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固定的答案,让我们拿到钱、暂时解决问题,然后继续生活,民族国家因而不断制订出能吸引援助国资金投入的政 策与规则,反而不想依靠自己。从赠送的立足点来看,当我们不断将我们的失败、依赖传承给下一代,这产生一个很大的危机,如果我们不学会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问题,不管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情感上的或甚至生理上的,让年轻的非洲成长到成熟期,我们永远都会陷在贫穷的困境里。 2.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懂得如何管理,并要求更好的领导者。2006年10月,有10个非洲国家举行总统大选,大多事务都很平和,过去三年里,和平、基于宪法的多党派公投在这8个国家中都已经实践,这8个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Algeria)、蒲隆地(Burundi,译按:位于中非)、中非共和国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查德(Chad)、民主刚果(Congo-Kinshasa)、埃及(Egypt)、肯亚(Kenya)以及乌干达(Uganda)。尽管如此,只有当这些国家产生政权转移,情况才会有进展。奈及利亚宪法禁止Obasanjo竞选第三任总统,2007年的权力移转将是判断该国成熟到什么程度的重要尺标。 3.以同样的标准衡量,我们仍在犯很多我们以前就犯过的明显错误。奈及利亚十二月的输油管爆炸案只是其中一个案例,这起爆炸案在近十年都会拖累整个国家,其他的悲剧也一样,让这个问题继续存在,实在是个耻辱。 4.索马利亚上个月一直占据新闻头条,很多人担心现在的情况会让这块“非洲之角”(译按:指索马利亚)更不稳定。在衣索比亚涉入冲突后,情形变的更加复杂,就只因为衣索比亚已经拿下摩加迪休(Mogadishu索马利亚首都)与奇斯马约(Kismayo,索马利亚境内派系军阀),但这还不能保证胜利,如果衣索比亚在对抗看不见的敌人时松懈下来,我很怕我们会变成另一个伊拉克。美国在2003年迅速艘扫平伊拉克,但他们都还深陷泥淖,美军死伤总人数高达3000人,而这个不得安宁的国家到现在都还没有稳定的迹象,一场长期耗损的游击战会让情势更糟,如果情况变的跟伊拉克一样,衣索比亚也没有足够资源来维持和平。 5.许多国家正陷入动乱,内战与内部冲突浮上台面,辛巴威是唯一遇到动乱,但未引发战争的国家,不过穆加比(Robert Mugabe,译按:辛巴威总统)摧毁了国内经济,将辛巴威带向贫穷的谷底,要想回覆到之前的秩序,辛巴威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在短短的24年间,穆加比已经让所有辛巴威人民都不知何谓希望,长此以往,迟早会有事情发生,你折弯一根木棍时,不可能不弄断它,我们等着看局势会如何发展。 6.我们想要有好领导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教育。贪污和独裁政权已经剥夺了非洲发展的机会,目前、或下一代接班人必须变得更可靠,想让这件事成真,我们需要评判领导者表现的新系统,也需要一套能限制所有领导者权力、让他们得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宪法。 大多时候,领导者透过“消音”与控制资讯流的手段,来掩饰他们管理政府不当的事实,然后人民就被以镇压的手段统治,好像民主没多少条路可走。那么该如何让领导者更可靠?能藉由教导告诉市民,他们声音的权力有多大,由下往上地改善领导者与生活水准。 7.不过是在非洲的教育还是发展层面,网路将持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政府提供民众更方便上网的服务、更快的连结速度,网路会更重要。根据全球网路统计资料(Internet World Statistics.),约有三千两百八十万名非洲民众使用网路,在2000年到2006年间,使用者成长率更高达626%,数据将会持续成长,成长率可能会比现在的626%还高。 8.当网路让做生意变的更容易,企业更不会在非洲登记、设厂,届时非洲国家能分食到的饼就会更小。因为非洲的严格管制与税务,在海外运作企业反而比较节省成本,除非情形改变,不然这些企业注册的国将从税收中持续获利,非洲则会消失在全球商业景观之外。确保商业运作顺畅、在注册程序上降低管制、税金及信用要求等,将是增加非洲生意机会的要点。 9.非洲的利润与投资将持续成长。随中国与印度在全球市场地位的水涨船高,非洲正以未开发市场、天然资源供应者的角色让制造业获利,美国总统布希在2005年访问非洲,对几个主要石油供应国猛献殷勤;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来了,他为了促进双边贸易而访问了几个非洲国家。这只是趋势的开端,之前已经将营运地点搬出祖国的许多大企业,将开始投资非洲境内较廉价的制造业市场,非洲政府能否发展各种系统来行销以及吸引这些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将益加重要。 10.随非洲受到越来越多关爱,新殖民主义将会复苏。当发展机会逐渐清晰可见,渴求市场的企业与资本纷纷进驻,到时这些国家在让步情形下签约后,才发现它们自己处于不利的困境,包括天然与经济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将被豪夺殆尽。非洲如能发展属于自己的生产与运输建设时,将会获益良多,并得以和全球各大强权相抗逢,高瞻远瞩也是必要的。不然,从一桩合约中赚得五年温饱,五年后却让一个国家片瓦不存、毫无价值,也绝不是非洲之福。我们需要更好的道路、医疗照料机构、再生能源、食物产量、和更健全的土地保护计划。我们能从这些关注中,获得最重要的资源应该是教育,目前高薪职位与科技工作等工作机会正流向亚洲、东欧、南美,我们必须开始加入人才竞争市场,这才是长远之道。为了迎接西方国家将他们的劳工生产线外包,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制造业,然后才有西方国家公司将工作外包给能降低成本的中国。现在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公司品牌,加入全球市场的竞逐之列。与其以一纸低贱的合约来换取境内天然资源的大量出口,还不如让我们进口创造产品的专业知识(know how),为未来进入全球市场作准备,随后实质地建立起能完全适应于全球竞争规则的独立经济。 总而言之,非洲的情况与进展还是很乐观的,虽然大部分民众还感受不到获益,在这块大陆还是有利润、能进步的,它最终将转变为更好的经济和生活水准,但如果要让这些事情成真,我们得继续多要求我们的领导人,要他们用创新的方法,来着手进行改善生活水准的任务,而不是等着要其他人告诉我们答案。每个人都要在他们影响所及的领域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决心,非洲的问题和答案不会在西方,这些答案只能在非洲的村落、程式、农田、办公室、家庭、权力的回廊中找到,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俄罗斯: 悲哀的北高加索新闻业

  3 一月 2007

Timur Aliev – LJ用户名为timur_aliev ,是平面/线上周刊《车臣社会》 (Chechenskoye Obshchestvo)的总编辑及战争与和平研究报告机构(Institute for War and Peace Reporting)的车臣编辑,他参与一个新闻学教育计划,于高加索各地和当地新闻专业人员举办讨论会。在上次造访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的首府后,他做出的结论是:“在北高加索,新闻工作实际上不存在”,原因是: 我们刚举办完讨论会从Cherkessk回来。在离开时差一点遇上麻烦–因为市中心完全被封锁,幸好我们住 在市郊,费了不少工夫从人家后院开车到公车站。然而一行人还是在公车站被警察拦下,带到警局,并被要求写下他们在Cherkessk做了什么。我的记者证 让我免于成为那些警察的帮手,他们只是假装为了某些原因而提高警戒,我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在寻找犯罪者。不管如何,我们安然离开,顺利到家。 讨论会最后实在使人精疲力尽。只有我们二个人主持,那是一个很吃力的任务。 在讨论会之前的圆桌论坛,我提议大家一起来讨论在北高加索最普遍的新闻型式是什么-互动的公民新闻、传统资讯式的新闻、后苏维埃新闻,或其它的型式。我接着提议讨论这种型式的新闻是否符合当地的需求,如果不符合,该是怎么样才对。 但到了后来,每个人都提到了他们的“难处”-缺乏对资讯的接近权、新闻检查…等 等。讨论并没有用。我们做出的结论仅仅是:因为对资讯接近权的问题,资讯式的新闻产制有其困难,而因为社会的被动,也几乎没有收到来自读者的回馈。那也就 是为什么我们最后认为,除了少数例外,在北高加索任何地方的新闻在形式上都属于苏维埃新闻学。当我们讨论到未来的展望时,其中一名与会者提出,我们应开始 在字里行间隐藏意义(如同他们在苏维埃时代经常做的事)。棒呆了。 总括而言,我们发现北高加索新闻业并不存在。 […] morozov_ilya_s:“除了少数例外,在北高加索任何地方的新闻在形式上都属于苏维埃新闻学”。很抱歉,Timur,但是哪些人或事算是“例外”? timur_aliev: 那里的记者是他们的刊物的喉舌。从实际故事来看比较清楚,举例来说,Daghestani的〈自由共和报〉便是植基于读者的回馈。它们一开始就重视这些回 馈–在报纸的不同版面,编辑会列出自己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信箱,以便读者能传达某些新闻线索,或是对新闻的抱怨。 我暂停训练员的角色一会儿,告诉他们我起初认为⟪车臣社会⟫是份报纸,有着和英国报纸一样的文类,像是新闻分析,深度报导,评论,就这些。 在两个案例中,都有些许成果。 其它的媒体工作者说他们的编辑要求在报导中有些记者的想法或意见是重要的,即使是一般新闻报导。 这里有关于北高加索言论自由和新闻业的另一个想法: 民族性语言(非官方语言)的报纸的拥有较多的自由度 在另一个Cherkessk圆桌论坛,与会者得到的结论是: 以民族语言发行的报纸拥有较高的自由。 首先,没有太多人为的控制,因为读者也不多,管制者也多半不知其内容。有时候很可笑的是,这些管制者要求民族性语言的报纸自己提供内容的概述。 其次,总是有些人准备好提供或泄露某些议题的资讯,为的就是要帮助以自己的母语发行的报纸,如此才能与以国内其它民族语言发行的报纸对抗。 这两个理由的说明,请参考Karachay-Cherkess Republic和Kabardino-Balkar Republic。 *** sorex:网路报章杂志更自由。 timur_aliev: 这是实话…

罗马尼亚:唱颂歌

  2 一月 2007

原文:Romania: Singing Carols 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翻译:Sweet 校对:Portnoy 对罗马尼亚的记忆:我在ONESTI的最后一天,一大群学生到教员办公室向老师们献唱圣诞节颂歌。此前我对他们的精心准备毫无所知,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美好记忆。:)- L-plate big cheese这么说。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2007年元月1日成为欧盟的最新成员。 这是Flickr用户L-plate big cheese在他的罗马尼亚相簿中替罗马尼亚写的介绍: 在这片土地上似乎什么都有,但上世纪和本世纪的发展情况似乎让其中大多数显得黯然失色。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尼亚已经毁坏;事实恰恰相反。她的历史地景结合了古老与近代,朝着地平线不断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