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 2007

報導 關於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 來自 十一月, 2007

(短讯)塞尔维亚:科索沃预言

A Fistful of Euros 预测科索沃未来的局势:“科索沃将会获得某种形式的独立,而贝尔格莱德和莫斯科会气得跳脚,到时必然将是一团乌烟瘴气…然后,就这样。国界依然开放,太阳一样从东边出来。这种过渡状态将造成某种‘巴尔干版的台湾’,拥有主权而不被外界承认。” 译按:BBC中文网上,有篇颇为相似的评论。 原文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短讯)巴勒斯坦:到目前为止的和平

  30 十一月 2007

“在美国马里兰洲安那波里市所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谈结束了,但在巴勒斯坦这并看不到什么真正的改变。布希真的相信这梦幻似的会谈可以解决占领的问题吗?”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市(Ramallah)的博客Asad Al Nimr如此写道。 他说: 这个会谈真的能解决我们和以色列之间所有的问题吗?! 他们相信这个会谈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是真的很笨的一件事! 是因为大家都想着最好不要有这个无聊的会谈? 不是有某人想着这个会谈是达到真正的协议的一个选项? 或者,这是取悦美国的一种方式?他们真的了解我们生存的处境和占领的问题吗? 他们何曾关心我们在这里的生存方式? 为什么我要突然相信他们是真的关心巴勒斯坦? 这不过只是利害关系而已! 但也许,就只是也许,会有什么改变我知道所有人都希望有真正的改变。 我们只是需要持续的抱着希望!!! 原文作者:Amira Al Hussaini

(短讯)塞尔维亚:科索沃选举,过去与未来

  28 十一月 2007

Balkan Baby 在科索沃议会选举之后谈到:“这议会选举,是否会将此地区内所有成员,不止科索沃人、也将阿尔巴尼亚人、波斯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土耳其人、埃及人和罗姆人包括在内,实现真正的代议政治?也许不会吧,由于俄罗斯那基于纯粹害怕科索沃变成第二个车臣和鞑靼斯坦、而非同为泛斯拉夫民族兄弟之情的杯葛,科索沃将只有一个选择:憋气、跳入水中,等着欧盟看不下去而丢出救生圈。” 原文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Google地图秀出全球web2.0网站遭封锁情况

  27 十一月 2007

Access Denied MapUploaded by fikrat 影片:地图展示出全球web 2.0网站遭封锁情况 新资讯通讯科技的蓬勃发展,人们享受到更多易上手、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工具、软体,像自力出版的博客、各类多媒体分享。这股科技趋势赋予了互联网使用者同时具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让一般人可以向主流媒体挑战。更重要的,它让民众成为公民监督者,去处理敏感的人权议题,所以公民媒体有时能成为异议声音的发表管道。 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之间模糊的界线,使得了前者更有能力透过第一手即时报导人权讯息,协助人权捍卫者和NGO团体。例如近来巴基斯坦、缅甸、突尼斯、埃及、摩洛哥的成功示范,更肯定了广大使用者所提供内容和倡议行动,成为另一种独立新闻的来源。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就是有效地运用了web 2.0工具来揭露滥权与不公义的现象。 web 2.0虽有很大潜力,但在互联网被控管、国家独掌资讯垄断的地区,要自由开放地使用互联网却不容易,互联网开放与否成了威权者的照妖镜,当高压政权受威胁时,它 就会抓紧互联网控制。已让传统媒体封口的政府现今把注意力移向互联网,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扼住这最后一块言论通讯自由的庇护地。不容许异议的国度里,使用者自 制内容被视为对政权的威胁,也因此会在法律上或是技术上被封锁或控制内容的传播。在这些高压国家,每周都会传出某大网站被封锁的消息。影音媒体分享、社会 网络社群、地图工具、流行的web 2.0网站等,都变成了互联网言论控管的扫荡对象。 过去半年内,中国、突尼斯、敍利亚、土耳其、缅甸、泰国与摩洛哥政府切断了影片分享网站的连结,在9月3日到11月2日之间,突尼斯政府封锁了二个受欢迎影片分享网站–Dailymotion、Youtube, 使国内网友无法观赏或上传影片,目前这二个网站在当地仍无法造访。中国网友最近可以重新使用Flickr 相片分享网,但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伊朗境内仍无法连上。Metacafe、Photobucket 在许多中东国家被禁止,例如伊朗和阿联酋。 博客服务也遭遇同样的厄运。过去三个月,土耳其、泰国和中国都切断了wordpress.com 的服务。Blogspot 最近在中国又能使用了,但在敍利亚、巴基斯坦仍无法使用。摩洛哥和伊朗,无法用Livejournal 博客服务,据闻其在中国也遭封锁。其它的博客互联网工具,如Technorati、Blogrolling、Xanga、 Movable Type、Typepad、Feedburner、Blogsome 等,在中国和伊朗则是时好时坏。 社会网络如Orkut、Hi5、Myspace、Friendster、ZillR、Multiply、Facebook、Meetup、Digg、My Opera等,常遭封锁或胁迫。甚至连免费开放的互联网百科工具网站–维基百科,在中国也履次遭禁。在突尼斯、伊朗等地,全球最大的线上商店亚马逊也传出遭封锁。巴林的网友曾好几天无法使用google earth 服务,而在摩洛哥则始终无法连入。 影片:Web2.0 言论审查示意图 面对世界各地封锁过滤web 2.0的处置,公民社会也掀起各类反制互联网过滤的行动。几乎每一个发生互联网控管的国家,就会有另一股由公民发起的反对言论审查运动。除了抗议行动,当地的 积极份子不断地找出逃避互联网封锁的方法,努力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开放,跨越语言和文化种种限制,以求与更多人互动沟通。 为了显示出国家控制与争取言论自由团体之间的争斗,我利用Google 地图的互动混搭工具,建立了“Access Denied Map”(被封锁地区图),标示各类互联网服务资源被封锁的情况。互联网地图上的每一个标记显示某国重要网站服务被禁用的情况。只要击点小标记,就可自动打开一个有文字、图片或影象的说明网页,具体描述了当地互联网言控的情况以及如何克服互联网封锁的对策。 这份地图并不是全部被封锁网站的索引整理,而是针对web 2.0 部份的综览。这个计划将追查探究各地反对言论控制团体如何协力地捍卫使用互联网的权力。 这个地图会试图把脉络与社会情境作个交待,并持续关注二个领域: web2.0 网站遭打压的情况(如录像、照片分享网站,Youtube、Flickr、Dailymotion;博客供应平台 Blogspot, Livejournal, Typepad,Wordpress;社群网站 Facebook,...

(短讯)俄罗斯、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科索沃的言外之意

  26 十一月 2007

TOL博客的Steady State,在〈如果科索沃能独立,那么阿布哈兹也可以?〉一文中,将科索沃与前苏联地区的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等地相比,写道:“如果‘科索沃法则’能被套用在前苏联的冻结抗争*中,那么莫斯科将一定会采取行动。” 译按:前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家纷纷独立,但有些区域与其统治国的主要人口有着不同的种族或宗教,而未能独立,其区域内分离主义者所发动的冲突被称为冻结冲突(frozen conflicts)。 原文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黎巴嫩:总统大选辩论

  26 十一月 2007

黎巴嫩已经正式进入新总统选举的宪法阶段,但我们还没开始选总统,在黎巴嫩,总统是由国会选出的,到目前为止,总统选举已经延期两次,国内两大政治 派系间的严重分裂是导致延期的诸多原因之一,此外,也有人害怕一旦选出一个不符共识的总统,可能会导致更多暴力与动荡。许多当地或国外的交涉与干预这几天 正在登场,总统选举的最后期限是11月23日,当天同时也是现任总统任期届满之日,国会已经决定在最后期限的前两天,也就是11月21日召开选举大会,多数人都希望能在那之前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11月22日是黎巴嫩的独立纪念日。以下是来自黎巴嫩博客圈几个关心总统选举的回应,请持续关注此议题,因为接下来两周会有更多对话。 Walid提到笼罩黎巴嫩的歧异性,以及想要陈述或书写一个意见有多难,因为永远都会有反对意见,在针对现今局势做出若干分析后,他最后提出了解决当前僵局的建议: 每次当有人书写关于黎巴嫩的事物时,总会产生许多争议,其中一个原因是极端的极化现象,这是干扰对话并让双方意见呈现两极化结构的原因。[…] 目前黎巴嫩僵局的唯一解决之道,就是让多数人直接说出他们的兴趣和选择,这些论述就代表了他们的利益所在。 那么如果一直不断延期,直到最后一刻才选出新总统呢?对此Riemer Brouwer建议我们不用担心: 众所周知黎巴嫩民众都会迟到,且鲜少事先计划,说不定还有很多时间,[…],在这里,生活是比较不固定、有弹性的,黎巴嫩民众习惯在最后一刻才做事,而现在也正是展现这项绝活的时候了。 对Mustapha而言,目前正在黎巴嫩政党之间正在进行、希望提出一名符合共识总统的交涉,都是不透明而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让人们毫无线索、也失去权力: 我们知道哈里里先生(Saad Hariri)*正在和贝里先生(Nabih Berri)*会商,我们也知道哈里里先生正在会晤奥恩先生(Michel Aoun)*,就这样,除了他们会商的些许清楚陈述外,谈起谁会是下一任总统时,我们黎巴嫩民众一无所知。 译按:哈里里为黎巴嫩遭暗杀的前总理Rafik Hariri之子,现为黎巴嫩国会多数党领袖;贝里现为黎巴嫩国会议长;而奥恩为自由爱国运动党的领袖,该党在2005年的国会大选中,抢下21席,随后却与真主党结盟 R在其博客Voices on the Wind指出,“共识总统”的概念是天真而荒谬的,因为还有其他原因: 在所有可能性之下,他们同意成为我们下任总统的名字,将是个不重要的笨蛋,而且他毫无民众支持基础,因此选出一个仪式性位置之 后,这个仪式性位置的实权注定阻碍更多仪式性位置..当然,透过妥协,M14欢迎大家询问下一个问题,也就是他们必须在面对动荡或内战的威胁(也就是黑 函)下,再度妥协组成一个国家实体政府。 Jounoune写到真主党(Hezbollah)对这次选举的看法,这是由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所发布的: 纳斯鲁拉支持解除总统危机的早期民调…“全世界”都无法消抹反抗势力,而内阁(政府)只是“一群小偷与杀手凶手。” Sursock则对美国长期警告其他人不得干涉黎巴嫩选举的行为挖苦一番,因为美国已经在干涉了: 我现在只能看到这个新闻头条,“布希警告黎巴嫩选民不得干涉总统选举。” Leila's Magazine发表一篇分析文章,分析中描述黎巴嫩与其他地区所陷入的挣扎,就如同自我认定的民族主义者、与为了世界新秩序而努力的国际主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 多数人将反对派与忠诚党之间、叙利亚与黎巴嫩之间、以及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等上述关系视为政治僵局,然而真正的冲突应该是在“国 际主义者”(包括各种立场,只要是希望能有全球政府,并希望能创造出可容许更多国际干预环境的人都算)与“民族主义者”(也包含各种立场,只要是希望能更 为触及其他地区、并保住国家政权与宪法权力的人都算)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黎巴嫩的总统选举议题,就目前而言,已经产生了特定前景,更具体来说,也就是可容许更多国际干预、削减黎巴嫩政权地位,另一方面,来自各种立场的“民族主义者”当然必须预防发展到如斯情况,同时采取能延续宪法标准、与一统政府机构的措施。 Abu Kais描述了法国倡议内容的新方案细节,并将它形容为一个在民主之外的民主选择,他进一步怀疑,于本周举行的国会会议将延期,而这种质疑也确实成真了: 这就是法国希望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倡议的事情:建立一个机制,让基督教马龙教派主教(Maronite patriarch)*提名五位总统候选人,然后由Hariri和Berri将人选筛选到两位,再让国会投票 选出其中一位。[…] 自周一起,世界各代表将会聚集在黎巴嫩,并用“萨柯奇(Sarkozy)风格”向黎巴嫩施压,让他们同意一群候选人名单(很不幸 的是,因为在这里我们丝毫看不到任何法国民主的痕迹,所以不能算是法国风格)。此外,在周一进行的会议将或许无法举行,因为必须等一位恐怖份子通过他已经 不及格好几次的试验。在随之而来的暗杀与大众恐怖之中,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忘了民主的运作方式、以及必须进行的民主抉择。 译按:黎巴嫩有两个主要宗教,分别为伊斯兰教及基督教 最后,对于这场可预期结果的总统选举, Blacksmith在他的博客上,扼要地复诵一次以上所说过的话: 过去一周来,我们都对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议题保持沈默,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说了大部分该说的。 这场选举还没结束,而博客们的回应也是,请期待更多对话发生。 延伸阅读:BBC 中文网|黎巴嫩总统离任 国家面临权力真空...

叙利亚:论辩外交政策走向

  24 十一月 2007

“创意叙利亚”博客论坛的本月议题如下,势必将引发博客许多议论: 叙利亚外交政策 无论是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埃及、美国、俄罗斯或法国,叙利亚该与哪个国际或区域强权建立良好关系?对于邻近区域诸多冲突,叙利亚应参与其中或旁观自清? 首先Wassim认为,叙利亚应维持既有外交政策,尤其是继续强化与俄罗斯、土耳其与伊朗的关系。 阿拉伯主义之死以及区域国家倒向以色利和美国,显示必须重新评估局势,叙利亚也已完成评估,此刻既然伊朗仍握有主控权,叙利亚便不需在任何议题提高弹性,但不能依侍现有成就,必须更努力以强化叙国的影响力,否则只会坐吃山空。 Qunfuz虽然基本上同意Wassion,但强调目前的冲突实际上与宗教无关,不过有许多人企图将冲突与宗教连在一起。 许多人将目前的区域歧见导向为宗教冲突,但其实叙利亚政府主张政教分离,而哈玛斯是个逊尼派组织,其实对立的双方差异在于,一方欢迎美国与以色列形成霸权,愿意开始美军设立基地、愿意让美国控制资源,也愿意无条件开放区域经济让西方资本进入,而另一方不愿屈服,我认为叙利亚站在正 确的一方。 Tarek Barakat表示,真正的答案应该是与所有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包括以色列): 在叙利亚重回多样世界之前,伊朗甚至是土耳其都能提供许多帮助,叙利亚需要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程度上远超过这两国需要叙利亚之处,因为两国都能给予叙利亚伊朗无法提供的影响力,纵然基于战略利益矛盾,叙利亚无法获得美国的支持,起码不要激怒美国。 SimoHurtta觉得叙利亚与邻国关系的重要性远高于和欧盟及美国的关系。 叙利亚应该要专心寻找团结国家与区域的元素,以创造更紧密的中东政治及经济联盟,唯有合作能确保中东不再陷入数十年内战,唯有合作能挽救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信念。 Ehsani认为叙利亚政府存有错误观念,误以为美国很快便会离开伊拉克,这个看法将危及外交政策及利益。 如果未能认清现实,叙利亚将会付出巨大代价,叙利亚过去不断抵抗美国入侵,已经让该国成为美方的目标,第一项代价就在黎巴嫩国 内,原本叙利亚能完全控制黎巴嫩政局,却突然大逆转,黎巴嫩前总理哈理理(Hariri)遭暗杀案是最后的导火线,很快便让叙利亚被迫放弃前总统阿萨德 (Hafez Assad)过往三十年的战略。 原文作者:Yazan Badran 校对:Nairobi

(短讯)以色列/巴勒斯坦:一种新的理解

  24 十一月 2007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有着许多草根性的合作在各种场合进行着,但这些合作却显少得到注意,且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为更大的政治议题总在分化着两者,中东青年(Matthew in Mideast)的Matthew这样写着。 Matthew发现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以色列31岁的Aric Lapter及以23岁巴勒斯坦人Rasheed Nashashibi,他们不是政治运动者也不是和平运动推动者,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要驾驶一级方程式赛车,他们决定藉由彼此的不同,一起参加明年 British Formula Vee Championship,不只是要往他们的梦想迈进,也为和平站出来。 他们说,和平不只是光说不练,他们要以另类创新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可以合作,也展现两国更好的形象。 原文作者:Amira Al Hussaini

阿布哈兹:追忆苏呼米

  14 十一月 2007

cyxymu,将其博客奉献给“追忆苏呼米,其战火与伤痛”的博客,花了整个九月下半整理苏呼米(Sukhumi)之役的史料,这是在阿布哈兹(Abkhazia)与格鲁吉亚(Georgia)的战争中,给予格鲁吉亚军队决定性打击的一役。他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写了一篇钜细靡遗的文章,探讨这场冲突何以发生:他认为战争背后的动机在于,苏联希望令格鲁吉亚加入独立国家国协。 也有多位读者提供他们在苏呼米最后几天的经历,我翻译了其中两段,但最好的几篇因为篇幅太长,只好割爱… 这场追忆在9月27日达到高潮,cyxymu提出了自己对这些史料的想法: 今天,距离我最后一次立足故土,已经是第十四年了;自从1993年9月27日离开家乡后,我就不曾回去过。那是苏呼米仍存在之时的最后一天。如阿布哈兹人 所言,“他们射杀了那城市的灵魂。”如果要寻找我们格鲁吉亚人与其他阿布哈兹朋友之间的共通点,那就是,这天在我们之间划出了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裂痕。对乔 治亚人来说,那天是场梦靥,数以千计的百姓被闯入的阿布哈兹军队杀害;成千上万的格鲁吉亚人携家带眷要逃离这场噩梦,却造成无数骨肉分离的悲剧。但对阿布哈 兹一方来说,这却是占领苏呼米的胜利之日。我们之间永远不会有公约数。 我并不绝望,我相信我们将重回苏呼米,而阿布哈兹人和格鲁吉亚人也能够和平共处;但前提是,必须揪出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战犯加以严惩。 笔者在此似乎该将译文中的主观情绪稍做沈淀,这场冲突之所以会升级到“战争罪”的规模,我相信交战的双方都有责任(或可参见人权观察报告)。我认为这么做的价值在于,这已是过往之事,当事人的心态变得太根深蒂固,导致难以被法庭或冲突后的判决所影响;另一方面,或许能以不那么严厉、“真实而一致”的无害方式,重建彼此那座在1993年烧毁的桥梁。这是我所能想到最好的方法了。 cyxymu 也在九月底写了关于一支阿布哈兹的特别部队,在与格鲁吉亚军的前哨战之后掠夺百姓,以及他们是如何被一名在加入阿布哈兹军之前,服务于俄罗斯维和部队的军官所领导。其文的标题为“вот такие у нас миротWARцы”,是一句无法翻译的双关语,意指“那是我们的维和部队”,但俄语的“维和部队”又与句中的“战争”的发音相似。而几天之前,他写了一场在南奥塞梯(South Ossetia)使紧张情势升高的交火。 10月1日,cyxymu 以一系列图片纪念Gagra之役的第15周年,这是一场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争战中较早的冲突。他在文中介绍这些图片: 这些图片摄于发生在苏呼米的最后一场冲突里,在在显示了,战争不是让你逞英雄、出锋头的事情,它只会带来血流成河;被战争杀死的不只是将士,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也受到波及。他们只是居住在城里而已。 我希望透过这些照片,能够让悲剧不再重演。 不久之前,cyxymu 写了他对苏呼米的计程车的回忆。(此文以一略带凄凉的注解做结--“在1992年8月14~15日之间,苏呼米计程车停车场变得空空如也,因为大部分的车子都被阿布哈兹偷走了,而剩下的则被格鲁吉亚军队取走。”)他也简略地提到那位引发群情激愤的前格鲁吉亚国防部长Irakli Okruashvili--cyxymu 猜想,大家已经买好爆米花准备看这场‘好戏’了。 不少见多识广(有时可说是十分激情)的读者留下了各式各样不同观点的回响,有些人甚至是这场战争的目击者,对其所知甚深。

查德:法国慈善组织被踢爆领养丑闻

  7 十一月 2007

佐伊方舟(Zoe's Arc),你的爱心让人窒息! 法籍喀麦隆博客Le blog du Prési!评论近来一件法国慈善组织丑闻,他们从乍得-苏丹边境救出103名濒临垂死边缘的达佛难民孩童,并试着以认养方式把孩童送到法国。 六名该慈善团体的成员在乍得被捕,被指控“绑架孩童,并企图改变其公民身份”,例如为孩子们找新父母,嫌犯可能遭判处5至20年的强迫劳役。 佐伊方舟组织否认不法,表示难民孩童是苏丹达佛地区的孤儿。但是根据报导,联合国官员与法国外交官表示,许多孩子的双亲是乍得人,而非苏丹籍,这两国都不允许跨国领养。 更糟糕的是,乍得总统德比(Idriss Déby)怀疑该慈善组织还收取2400欧元领养费,打算把孩童卖给恋童癖或是器官贩售组织。 法国总统萨科奇对此(Nicolas Sarkozy)相当不悦,时值法国领军的欧盟和平部队准备进驻乍得东部及中非共和国东北部前夕,这件意外却升高了法国与乍得之间的紧张关系。 Le blog du Prési!用一句话来评论此事:名流领养出自善意,但爱心却令人窒息。 佐伊方舟从天而现、穿越沙漠,把非洲可怜的孩童从死亡拯救出来,计划把这些孩子送到法国仰首期盼的家庭,而每个领养家庭要付出2400欧元的处理费。 事情原本进展顺利,正要踏上回程,但这时乍得政府介入揭穿事件,开始侦查佐伊方舟是否有诈欺绑架孩童,企图改变孩子们的公民身份。佐伊方舟成员对此事很愤怒,他们只是要拯救世界,把这些孩童从死亡边缘救回。但事实发现孩子们并非来自达佛地区的孤儿,从头到尾都是骗局。 人道绑架和花钱领养有何不同? 几个月前,美国流行乐女王玛丹娜(Madonna)拿出大笔金钱,领养(而非其它字眼)一些尼日利亚的儿童。我所有的调查中,看不出人道绑架或花钱领养之间有何差异,所以我期待民众或媒体当时也同样义愤。等轮到巴莉丝希尔顿(Paris Hilton)也做同样的行为领养卢旺达小孩时,就有八卦狗仔来跟踪。如果此事成真,我完全支持!因为这种崩溃之路是 我们自作自受! 二种方式相同的结果,或许有着不一样的目的。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需要这种人道主义?即便对孩子许下黄金国度(El Dorado)承诺,亲生与领养双方如何为被破坏的家庭关系辩护? 如果这103个孩子来到法国,在领养过程中出问题,甚至发生更糟的情况,让孩子们像电影101忠狗一样流落街头,这都是拜内政部之赐。 佐伊,乘着方舟,她的爱心让人窒息。 原文作者:Jennifer Brea 校对:Leonard

(短讯)捷克:“外国人味”

  6 十一月 2007

闻起来有“外国人味”--或许这间捷克公司是这么想的。据每日捷克报导,这间位于的帕尔杜比采(Pardubice)的Foxconn科技公司,日前签署了一份抗议旗下来自乌克兰、保加利亚或白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员工的请愿书,他们认为这些外国人的生活及卫生习惯非常糟糕。该公司目前有6千500名员工,有超过2千名是外国人。 原文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亚美尼亚:决议案与历史错误

  6 十一月 2007

  Tsitsernakaberd大屠杀纪念碑,位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 亚美尼亚并不常登上国际媒体头条,如果会出现于头条新闻中,大多都是因为同一件争议:1915年至1917年间,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究竟是否曾屠杀150万亚美尼亚人,此事至今仍争论不休,全球共有22国将发生在一次大战末期的此事定义为种族灭绝,尽管莱默金(Raphael Lemkin)于1943年创造「种族灭绝(genocide)」一词时,确实指涉犹太人与亚美尼亚人的苦难,但土耳其政府直至今日仍不愿承认此一罪刑。 多数学者也认为亚美尼亚人的际遇即为大屠杀,但对散居全球的亚美尼亚裔民众而言,让美国承认此事才是国际串连运动的主要目标,因此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于10月10日投票,以27票对20票的结果,通过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决议,不仅跃上国际媒体头条,也在博客圈激起阵阵涟漪。 决议通过后不久,居住于埃里温的Raffi Kojian便在「亚美尼亚生活」博客里写道,此事成为国际媒体瞩目的焦点: 今天早上我读着众多新闻报导,发生了有趣的事情,我连结至Google新闻查询,想知道决议案是否有结果,搜寻得到的条目第一项便是「决议案通过」的报导,其后共有650篇有关消息,这真是件大新闻!当然报导角度与篇幅各有不一,从《华盛顿邮报》的恶心社论至众人赞扬决议正确一应俱全,委员会主席蓝托斯(Tom Lantos)在投票前便表示,委员们将用投票决定,究竟是要承认此事为种族灭绝,抑或要为军事因素姑息土耳其,他虽然没有明说,但就是将赞成票等于支持正义,将反对票等于向所谓的盟国压力妥协。 虽然类似决议文在美国并非首见,但过去出于国家安全因素或外交政策,美国都避免将这些决议落实为正式法律条文,故此事让亚美尼亚海外博客大受鼓舞,「亚美尼亚海外生活」博客的Lori的意见也相似: 我永生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多么重要的一日!人在加州的我无法收看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会议实况,只能仰赖人在亚美尼亚的父亲收看现场直播,再断断续续告知我最新消息,我现在的情绪笔墨难以尽诉,我觉得快乐、骄傲、放心、狂喜、兴奋、乐观…。我们的努力并非徒劳无功,就算是总统也不能推翻这份决议,身为美国前总统柯林顿(Bill Clinton)的支持者,我必须承认对他很失望,而看到现任总统布什阻挡决议通过失败,心情实在太好了!我希望向投下赞成票的27位国会议员一一握手致意,我想感谢他们不屈服于土耳其威胁,感谢他们未受土耳其游说团体收买道德良心,感谢他们未甘于成为土耳其的傀儡。 土耳其博客圈的反应则明显不同,尽管种族灭绝事件发生至今已92年,土耳其政府与人民依然否认到底,也谴责不该要求美国承认此事,不过他们谴责的对象并非亚美尼亚政府,而是海外亚美尼亚民众。得知决议案过关后,土耳其政府扬言中止对驻伊拉克美军的后勤支持,Erkan's Field Diary是很早响应决议案消息的土耳其博客: 这27名代表美国国民的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他X的竟然插手一段毫不了解的历史,甘心做为种族灭绝谎言的共犯,干得好啊,证明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对土耳其更差,希望这些议员因为反土耳其态度,把中东弄得昏天暗地之后,至少能为美国人民做点好事。   亚美尼亚与土耳其边境,图为亚拉拉特(Ararat)山区的霍瑞维拉(Khor Virap)修道院。 亚美尼亚与土耳其接壤,但两国至今仍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主要就是因为当年事件是否为种族灭绝争议不休。决议案出炉后,以美国及英国博客所撰写的文章较多,原因除了由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投票之外,也因为美国总统布什(George W. Bush)企图阻挡本案通过。 美国博客显然不满布什的举措,博客「无聊老人」格外愤怒,认为布什根本没有资格对此「违反人道罪刑」发表意见。 若不是有人事前向他简报,我怀疑他根本不知道亚美尼亚在哪里,不知道奥图曼帝国与土耳其人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谁是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不知道凯末尔在土耳其的历史地位,不知道两国之间的冲突,也不知道去维基百科阅读相关数据,也根本不在意这些事情如何发展。布什只知道若如果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不符合美国政治利益,因为将会激怒同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的土耳其,他只懂得维护政治利益。 布什根本不该参与这场论辩,一来他毫无所悉,二来他根本无法客观处理此事,他还提到「反恐战」,却没说自己也是恐怖主义的一员…。 「冬季爱国者」博客也同意: 就我所知,这其实是语言问题,我们不该称之为违反人道罪刑的历史经验,因为如此我们将会限缩现有违反人道罪刑的定义。 两天后,由于白宫持续施压,不愿让决议案于11月进入大会表决,博客上的讨论也开始改变,土耳其持续扬言禁止驻伊美军借道该国,土耳其亦「短暂召回」大使,反对决议案者开始指控众议院议长裴洛西(Nancy Pelosi),认为她不该支持第106号决议案阻挡战事。博客The Hill's Pundits也持相同看法: 在处理伊拉克、土耳其与亚美尼亚问题,裴洛西议长选择了最糟的政治时机。 我们今日真的在与恐怖份子交战,驻伊美军逾十万人,土耳其扬言入侵库德族地区,民主党参议员比登(Joe Biden)还提议让库德族自治区脱离伊拉克独立,现任土耳其政府伊斯兰色彩浓厚,而美国正在进行全球反恐战,正是最需要土耳其协助的时刻。 但裴洛西却选在此时将决议案送入大会讨论,以政治手段威胁国家安全。 议长女士,现在尤其不适合在此事上玩政治把戏,请将美国国家安全置于国内政治之上。 Simi Valley Sophist更进一步指控裴洛西叛国: 尽管土耳其极力反对,裴洛西持续推动决议案,她的政治动机究竟为何?肯定与亚美尼亚选票无关,也绝对不是因为担心美军再有人伤亡。 你也许认为裴洛西在意美军的福祉,你也许认为她在乎亚美尼亚人的历史记忆,但我要告诉你,裴洛西只是找到另一个搞砸对伊战事的手段,很抱歉,我看不出她有爱国心,就像越战叛国者珍芳达(Jane Fonda)一样。 「这不是地狱」博客同样认为: 历史将会记住,这些民主党领袖都是专门扯人后腿坏事的叛国双面人,光是互联网上不实的传言便让他们动摇,这会是他们的历史罪过。 面对国内的反对声浪,先前表态的的众议员陆续撤回对第106决议案的支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反对决议案的博客中,只有极少数否认这场种族灭绝曾经发生,在这些美国人眼中中,国家安全与外交目标再度凌驾亚美尼亚人心目中的「历史正义」,Cribs and Ranting博客便认为: 美国众议院正式将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定义为「种族灭绝」,这是项符合政治家精神的正确决定,美国或许不是首例,但这么做确实符合身为全球领袖与自由灯塔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