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 2007

報導 關於 Youth 青年 來自 六月, 2007

缅甸: 给翁山苏姬的生日祝福

  29 六月 2007

6月19日是缅甸在野党领袖翁山苏姬(Daw Aung San Suu Kyi)62岁生日,当周许多缅甸部落客不但替她庆生并献上祝福。 翁山苏姬是缅甸知名民主运动领袖,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殊荣,但多年来,政府将她软禁,只能在家庆生;各界人士每年不断呼吁缅甸当局释放翁山苏 姬,但始终徒劳无功,年复一年,她为了国家信念备尝艰辛,想到就令人心痛,她不仅受人景仰,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深植在许多缅甸青年心中。 翁山苏姬(感谢Stephen Brookes提供图片) 许多部落客写下诗、散文以及衷心祝福,以示他们诚挚的支持。 以下为部份作品清单: 诗类: 出污泥而不染,作者Dr. Maung Maung Nyo 苏阿姨的生日,作者May Nyane  玛西之声,作者Nay Phone Latt 诗一/诗二,作者Thandar 2007年6月19日,作者Tesla 祝福: 62岁生日,作者Generation96 62岁生日愿望,作者May11 献给母亲,作者Klosayhtoo 母亲,愿和平与你同在,作者Maydar-Wii 生日快乐,作者TZA 翁,生日快乐,作者Yangon Thu 苏阿姨生日快乐,作者Blog of Nyein Chan Yar 翁山苏姬生日快乐,作者thehimmoderator 散文: 翁的62岁生日,作者Ka Daung Nyin Thar 6月19日,作者Pu-htu-sin 随着时光推演,各界对翁山苏姬的诠释也有所更变,演进过程相当有趣,她的头衔包括缅甸女儿(the Daughter of the Union of Myanmar)、希望之声(The...

伊朗:第二次文革?

  26 六月 2007

在伊朗,各区域的大学正经历一股安全部队的镇压潮。凡是六到八人的基进团体,学生联盟的成员,或是独立自主、敢于怀着异议思想或论述的教授们,不是在这几个星期里被逮捕拘禁,就是正听候纪律委员会的判决发落--有些是被指控为对严格的伊斯兰服装戒律不敬。 以世俗、改革思想净化学术殿堂,这样的行为被巴斯基民兵(Basiji,波斯语为“民众动员军”之意)及一些保守派称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这位什叶派精神领袖、伊斯兰共和国的奠基者便宣称,需要对全国各地的大学进行文化革命。在那之后的两年之内,多所大学被迫关闭,许多学生和教授也遭开除。 以下是几位部落客分享他们对于最近这些事件的看法和忧虑: 数名Amir Kabir大学学生遭囚禁 在Amir Kabir大学,伊斯兰学生团体--独立学生联盟举行的年度选举中,数名学生因在校园刊物上登载侮辱伊斯兰共和国的文章,而遭到逮捕。被居留的学生们说,他们杂志的标志被人窜改,藉此破坏他们的自由学生联盟。 Cityboy谈到Amir Kabir大学越来越常用暴力手段对待学生: 当Arman Sadeghi和Ismail Salmanpour这两个伊斯兰学生基进团体的成员,试图进入位于德兰黑的Amir Kabir大学时,受到校园警卫的攻击。 这里是上述事件的录影: 这位部落客写到: 几位该大学的学生,持续地绝食以抗议对那七名学生的逮捕,他们现在被拘禁在鼎鼎大名的Evin Prison监狱;也抗议藉由骚扰、禁止、驱逐和殴打参与行动的学生,来对他们学术行动施压。 可曾记得第一次文化革命 改革主义者、前任的国会众议员Ahmad Shirzad表示[Fa],那些被二次文革煽动的人士,应该想想当年伊斯兰革命里,发动第一次文化革命的后果为何。Shirzad写到,许多伊朗的学生和学者遭到开除,并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纪律;但几年之后,当权者回过来看检视他们的决策,发现文化革命没有是发挥功效的。 尊重或污辱? Kadivar感到 [Fa]学术殿堂深陷危机,她谈到那些被拘捕的学生。总统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 的一场演讲,力促对抗世俗派的教授,因此有些教授遭到开除。他也提及还有三名学生死因可疑,有些学生被送往纪律委员会,以及暴力攻击大学的安全部队。 这位部落客说,政府将威权强加在民间体系,而这也是伊朗当局在外交政策上所作的事情。Kadivar表示,长期来讲,这种政策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和危机。她的结论是,若政府以尊重而非污辱的手段对待学生,将会是比较好的方法。 别谈政治 Retorik说[Fa],在他的Modares大学里,已经有好几位学者和教授被停职了。他难以置信地发现,他们竟然不能在大学的政治学课堂上讨论时政! Sanjaghak则说[Fa],她的学生们担心明天会不会就被抓去纪律委员会,“我们可怜兮兮地召开会议,以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期待被痛打一顿。” 我们需要文化革命 而一位穆斯林部落客协会的成员,Mohammad Masih,则反对上述部落客的论点,他认为[Fa]第二次文革是必要的。这位部落客说,问题是从改革派总统当权、且文化革命停止时开始的。他抱怨道,那些在大学里抗议伊朗政府的人,没有为伊斯兰共和国的国家安全赋税或做出任何贡献。 作者:Hamid Tehrani 校对:abstract

伊朗: 瑞典博客眼中的伊朗

  23 六月 2007

译注:因为原文对照片说明只简短摘录原作者部落格的文章,为便于读者理解,我在翻译时也加入了原作部落格的说明,所以本篇的译文与英文原文有些许不同 瑞典部落客Jonathan Lundqvist几个月前造访伊朗,并在Global Voices 的专访中分享了他的经验。Jonathan 在他的部落格发表了许多关于伊朗出版品审查、日常生活、传统和现代性的照片。同时他也不忘了展现伊朗之美。这里的七张照片胜过了千言万语: 前二张照片展示了伊朗出版品审查的一瞥。Jonathan说Nashravaran是主管所有国外进口印刷出版品审查的机构。Nashravaran 也会操审查杂志之后,于不适当的内容上贴上标签。很令人惊讶的是有人的工作是整天坐在那儿,拿着一只大大的签字笔把不适当的内容遮掩起来。 第三张照片,是伊朗的情侣得跑到很远的地方约会,才能保有隐私。 伊朗约会的型态。男孩和女孩坐在蜿蜒的河边,享受他们不受干扰的谈话时间。山里像隐秘的天堂一样,有时候你甚至可以看到不穿戴头巾的女孩! 第四张照片,展示了当西方品牌遇上东方服装时,会变得如何。 Jonathan解释道:“我看到这位在北德黑兰一家运动服装店工作的女孩。她头巾上的品牌标志,激起了我的好奇”。PUMA并未生产头巾,但要求员工必须穿载头巾作为制服的一部份。 (译者补充自原作部落格上的一段说明:) 员工身为自己品牌的最佳代言人,这个女孩和另一个朋友自己把品牌的标志绣在头巾上。很明显的是这张照片展示了波斯和西方冲击 (波斯语 Gharbzadegi Weststruckness) 竞争文化间的二元性。金发,有一点过份的化妆,以及西方品牌的标志,明显可见地出现在要求女性端庄的宗教象征上。对全球化来说,这意谓着什么? 最后四张照片分别展示电子商场、德黑兰的一个美丽公园 (译注: Park-e Laleh 是一个位于市中心的美丽公园,距离德黑兰大学不远,公园的中央有个湖,远处的山清晰可见)、摄于伊斯法罕,令人赞叹的桥 (译注: Esfahan,伊朗的第三大城市,这座很壮观的Sio-Se-Pol桥建于1602年,比五月花号驶往新大陆建立另一个帝国早了二十年,长300公尺,有33个拱形)、以及有着波斯书道(译注:Persian calligraphy)作为装饰的清真寺窗户。 作者: Hamid Tehrani 校对:PipperL

专访瑞典博客-Jonathan Lundqvist眼中的伊朗

  21 六月 2007

瑞典籍的博客Jonathan Lundqvist最近造访伊朗,并在他的博客上和我们分享了此行的经验。藉由阅读他博客上的文章,我们发现了许多关于伊朗有趣的事,像是西方的杂志在伊朗如何受到审查:  问:请跟我们谈谈你有关伊朗的论文及此次伊朗之行 答:我到伊朗进行我的硕士论文,研究伊朗的博客。这个计划是由推广民主的瑞典国际合作研究机构所资助。我在伊朗待了六个星期左右。 简单的说,这篇论文(今年秋天,经过同侪审查后将发表)是关于伊朗的博客是否、以及如何协助伊朗迈向民主。首先,我藉由重新定义一般认为的政治活动概念,调整它以适用于伊朗的现况。其次是将这个概念和西方的民主化理论做连结。 我访问了12位博客,谈到他们参与博客圈这样一个公共领域的动机-有些访谈以英文进行,有些则经由翻译以波斯语进行。 问:现实的伊朗和从媒体报导而来的形象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答: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伊朗在地理上很接近欧洲,但媒体所描绘的伊朗,是一个完全异于现实的世界。主流媒体依照简化、易于入口的好人/坏人二分法,尽其所能的将伊朗极端化。我们都知道 — 这不是真实的伊朗,但当你到了伊朗,你会知道这种讯息充斥在媒体之中。我发现当地人对西方文化感兴趣,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和西方媒体所呈现的简化形象非常的不同。是的,他们有官方的反美壁画。但在此同时,年轻人也穿着印有美国国旗的上衣。 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很多伊朗人收看西方的卫星频道电视节目,并且很清楚的知道他们是如何被描绘的。他们无法辨认出(译注:西方媒体描绘的)自己。在我访谈的人之中,最常发生的事之一,就是告诉我:「回到瑞典,请告诉他们真实的伊朗,告诉他们真实的伊朗是如何!」 和世界各地一样,我相信伊朗是有狂热份子。但我所谈话的对象之中 — 某些在商店里短暂碰到,某些在博物馆或是一起喝茶或咖啡 — 都不是拿着枪疯狂的真主党(Hezbollahs)人。这才是真实的伊朗。也许有些原因让人害怕伊朗政府,但不要害怕伊朗人民。 问:谈谈你在伊朗网咖的经验?人们怎样对付网络过滤机制? 答:网咖是和人们接触的好地方,我在花了好些时间待在那里。我感觉到大部份的人知道逃避过滤机制的方式。很多人对网络代理以及更安全的因特网匿名通信系统 (Tor onion router)(译注:之所以称为 onion/洋葱 routing,乃是因为这个结构类似洋葱,使用者只能看到表皮,但是要一窥核心,就得一层又一层的拨开。)感到兴趣。博客之间最大的恐惧,是被当局(通常是非常独断地)加进过滤名单中,因而被有效地摒除在读者的拥抱之外。 所以,就某方面来说,因为大部份人知道当他们想要存取某些特定的网站时,该如何逃避过滤机制,所以过滤审查的机制对那些想要说些什么的人而言,冲击大于那些只想要听的人。 有趣的是,我发现德黑兰某些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并没有受到过滤审查的机制的影响。我不敢在这些计算机上确认能否进入某些网站(很明显,在此我指的不是色情网站),但图书馆的计算机可以进入那些通常被滤掉的政治博客。显然我不能真的去问图书馆员,看是因为技术上的疏失,或是刻意不加以过滤。那天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 问:你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伊朗有趣的照片以及关于你此次的伊朗之行。你的读者反应为何? 答:首先让我说明,当我在伊朗时,必须很谨慎的处理照片和文字。我不是没有听说,当局对外国人在伊朗摸索他们认为「他们份内的事」而感到不悦。所以,为了保护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保护我的受访者,我的策略是离(官方的)雷达范围越远越好。确保安全比遗憾来的更适当。这意谓者二件事,不要写博客(我甚至移除了我在前往伊朗之前写的相关文章),尽量少照像(Jahanbagloo博士在我到达之后的几天遭到逮捕,有谣言指出会有更多的逮捕行动。)(译注:Dr. Jahanbagloo是知名的加拿大藉伊朗学者,他在2006年5月8号时被德黑兰当局证实以和外国君国主义支持者连系而遭到逮捕)。 但我还是像观光客似的用数字相机随手拍下了一些照片。有些我拍的照片真的呈现了一般伊朗人如何使用博客这个公共领域还击(政府)。有个例子是在德黑兰的墙上有个1公尺高的文字涂鸭,写着一个博客的网址。我怀疑这些字不会留在那儿太久,但仍展示出 – 我所相信的 – 博客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问:你是否有机会偶然的和一些能说英文的伊朗年轻博客有过对谈?对话中有什么有趣的可以和我们分享的吗? 答:是的,我遇到了一些很棒的人,他们尽其所能的让我像在家里一样感到自在。他们的好客和好奇心看起来永无止尽。一旦和他们越是亲近,你会发现到这些人被迫生活在双重人格之下。表面上,一切都很好。但再靠近一点,每个人都有话要对政府说。当你从人行道上,转入自在的私人空间时,「不恰当」的笑话和俏皮话是很普遍的。大部份的人对伊朗政府的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深深的恐惧。我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很少遇到有人敢明确地说他们不怕经营博客。 伊朗社会本身也与我所期待的相当不同。比方说,在我出发前往伊朗前,有些人告诉我应该放弃找女性受访者这个念头。但事实上这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发现男女之间相处非常容易。在到达之后的几天,我身处在北德黑兰一家餐厅里隐密的房间里,为一个女孩庆祝25岁生日! 研究结束时,我访问到的女性受访者和男性一样多。这是件让我很高兴的事,因为女性参与政治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研究角度。 然而,每个人梦想着离开到另一个国家。 问:你想为你此行加上一点经验、纪念品或是想法吗? 答:也许这是我所期待的,但我还是想要强调网络的伟大!全球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它需要很长篇幅的讨论。但网络无国界是很清楚的-它是一个奇妙的工具,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在一起。我不是纯然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而是从个人的观点来谈。我深信人们可以靠近彼此,跨越看似巨大的地理和文化差异。我希望我们可以绕过传统媒体,直接接近消息来源-别等着你的当地报纸编辑告诉你伊朗人心里想些什么;读伊朗人的博客。不要等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的纪录片告诉你伊朗第二大城马什哈德(Mashhad)的生活,自己到 Flickr 去瞧瞧。 作者:Farid Pouya 校对:PipperL

伊朗 : 专访丹麦的伊朗博客研究者Caroline Nellemann

  19 六月 2007

丹麦籍的研究者Caroline Nellemann刚完成她的以伊朗博客为题的硕士论文研究,并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参与哈佛法学院的柏克曼网络与社会中心(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她最近前往伊朗,以便与当地的博客有更多的接触,并且更了解伊朗。在这篇专访中,她跟我们分享了她的想法,照片以及研究经验。 这张照片是拍摄于颁发给各类最佳伊朗博客的活动- The Frogomist Award (Golden Frog)。Caroline带着背包站在第二排右手边。 请向读者自我介绍,告诉我们你所关注的博客写作,特别是伊朗的博客 我刚完成以伊朗博客圈为关注焦点的硕士论文。论文的目的,在检视博客如何成为公共领域的一部份。因为下列的几个理由,伊朗是用来检验此一目的的有趣例子。首先,波斯语博客在伊朗以及海外伊朗人(Iranian Diaspora)之间被非常广泛地阅读。其次,在一个公共讨论受限制的国家,检视博客作为一种另类及较自由的媒体会是有很意思的。当我谈到公共领域,在这个研究的脉络之下,主要指的是新闻。 我从丹麦驻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大使馆得到一笔研究经费,以促进丹麦和伊斯兰世界文代和学术交流为目的,在四月时前往伊朗三周。当我到达伊朗时,我完全被当地的友善和好客的气氛所包围,并且被当地的许多矛盾激起好奇心,像是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对比。 伊朗博客有趣的特色是什么? 博客在伊朗媒体上是怎样的呈现? 可惜的是,我看不懂波斯文。不过我看了一些经过翻译的博客,以及某些以英文书写的伊朗博客。我最开始的信息来源,是透过和伊朗博客讨论他们博客的内容,以及他们书写博客的想法和经验。在伊朗,我也和十位博客见了面。这特别要感谢过程中许多人的帮助,包括全球之声(Global Voices) 的Hamid Tehrani。我所见到的博客们在性别和年龄上有着非常不同的轮廓。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另一些人则较为私人一些。 虽然改革派报纸有专栏讨论最近博客圈在聊什么,但在伊朗的主流媒体上,博客似乎不在他们偏好的主题清单上头。我所访谈的人之中,有人解释说,博客在伊朗的媒体上被描述成富裕年轻人间的一种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给人的印象是当局并不对于推广博客这样的媒体感到兴趣。另一方面,现任伊朗总统推出了他自己的博客,以及并办了官方的博客节活动,颁奖给伊朗最佳科技和宗教博客。这样的行动,应该放在伊朗当局持续提升网络过滤的等级,以及没有网络速度超过舞秒128 kb之下来看。令人争议的是,这样对博客及网络的双面取向,反应了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和现代之间持续的分裂。  此次伊朗之行,你是否发现到西方媒体中呈现的伊朗和真实的伊朗社会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 在我前往哥本哈根机场去伊朗的途中,出租车司机问我要去那里。当我告诉他我要去德黑兰的时候,他觉得我一定是疯了才会想要去那里。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但我相信西方媒体所呈现的伊朗面向十分局限,不能完全呈现它复杂的社会。同时,我认为这也是伊朗当局想向世人呈现的单一面向伊朗生活图像。当我在伊朗的时候,我感觉到很多人关心西方媒体如何描绘伊朗及当地人民。他们很希望能指出伊朗社会中正向的部份,并要求「事件的其它面向」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我们要如何建立西方和伊朗博客之间的动态桥梁 许多与我对谈的博客,尽管英文能力非常好,他们仍以波斯语写作博客。他们认为,他们所写作的主题大多和伊朗内外波斯语系的读者相关。一些博客表示他们不想再加深西方对于伊朗的负面形象。为避免招来不必要的外来批评,他们宁可将评论留给伊朗人自己。 另一方面,我相信博客是反对偏见的一种方式。博客圈能让多元意见在其间交流,以去除偏见。大部份与我对谈的博客表示,不论是否同意所阅读的博客,他们仍然会参与博客圈(的事物与讨论)。这显示博客圈不仅是可让意见自由参与的,同时也推展关系的建立,让人们更耳聪目明以成为更有政治意识的公民。阅读伊朗的每日生活以及浏览德黑兰的照片博客,也许会改变西方关于伊朗社会的想法。我所接触到的其中一位博客,在阅读过自愿穿戴头巾(hejab)妇女的意见后,对于戴头巾这件事有了更微妙的视野。 有什么想法要和全球之声的读者们分享的吗? 在伊朗之行后,我的论文结论有一些些改变。在我出发之前,我对藉由网络及博客圈来改变民意是感到乐观的。现在我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但可能更实际一些。虽然虚拟和现实的世界是相互连结的,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重大的区别。一方面,网络可以对人们之间的沟通有正面的影响,但要延伸到网络空间之外的现实生活来说则是另一回事。由于科技媒体只是社会互动的工具,博客所具有社会变革的潜力端赖这个媒体如何被运用。和其它的媒体一样,社会的脉络决定了博客如何作用为公共领域的一部份。 作者:Hamid Tehrani 校对:PipperL

日本: 谁是我亲生父亲? 日本的认亲300天黄金期限

  4 六月 2007

作者:Hanako Tokita 校对:Portnoy 五月上旬,日本政府宣布,他们将要颁布一项新的规则,藉以认定在母亲离婚后300天内所生孩子的父亲为谁。紧接在这项新规则颁布后的则是,一群单亲的离婚妇女提起的民事诉讼进而引起国会的争论。 日本于1898年所颁布的民法第二篇第772条规定,于母亲婚姻成立后200天或超过200天后,所生之子女或于母亲婚姻结束后,300天之内所生之子女,被视为系于母亲先前婚姻中所怀之子女。而这代表着,该子女应入其母亲的前夫之户籍或其夫家之户籍, 这项规定使得许多的单亲母亲及其他有涉入的人,感到十分的无奈、苦恼。为了要证明该民子女与前段婚姻的丈夫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前夫必须要出庭作证。但, 许多的单亲母亲并不想与他们的前夫有任何的接触,更不希望他们的孩子被登记于前夫的户籍中。在这样的案例中,子女大多因此没有户籍。 根据司法院粗略的估计,每年大约有3000个孩童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生。这些没有户籍登记的孩童无法收到如健保及补助金等许多的社会服务,并且也无法被核发护照。 是否遵循政府这项规定的争论,已经在许多的部落格上引起相当的争议。一位不具名的部落客觉得,法律根本没有修改的必要。 如果一位妇女坚持自己的孩子是属于新的丈夫的,那我们就来好好的想想吧! 一位妇女就在她离婚之后(也许是一天之后) 有了新的男朋友,然后怀孕并且再婚。这听起来有可能吗? 很清楚的是,这位妇女早在她离婚前就不忠了。即使不是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为何一离婚就怀孕了? 我所能想到的只有,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这项法律到底哪里错了? 更者,妇女被禁止再婚的期间已从180天缩短至100天了。在三个月内再婚的婚姻,很有可能最后也会以离婚收场,不是吗? 嫁给一个你不是非常了解的对象….如果,他们坚持他们十分了解彼此,那我就不得不怀疑那位妇女的忠贞度。这方面的法律都不够好。事实上,我到觉得应该要更 加的严谨才是,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妇女离了婚而且有了小孩,那她就不应该再婚,或是做其他类似的事情。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虐童案,几乎100%的是发生在 已离婚的父母或未婚的情侣所组的家庭中。很清楚的,有了孩子还再婚是有风险的,无辜的孩童被他们所信任的父母亲背叛或虐待。难道这样的情况不是更令人担心 吗? 但在另一方面,Toranekojiji 写到,法律是走在时代的后面,并且请求法律的松绑。 这个决定于母亲离婚后所生之子女父亲为何人的“300 天规则”,是承继了明治时代时,所制定之民法的基本要义,这项规定是基于一般怀孕期间所制定的。然而,即使是在离婚后所怀之子女或是早产等情况,只要是在 离婚300天内所生之子女,皆会被视为前夫的子女。 离婚不必然为理所当然的简单,其实离婚的调解在某些案例中会有所拖延,尤其是当妇女要逃离她丈夫的暴力虐待时,而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 即使是在离婚前怀孕,也可以藉由着DNA的检测、仲裁的纪录,及可证明夫妻早已分居的居住地之登记,来判定所怀之子女的父亲为何人。 在司法院的修正草案中,若一名妇女获有可证实其系在离婚后才怀孕的医生证明。那她的孩子将可以被视为是其新丈夫的子女亦或为私生子。虽然这样的草案对旧法已有所修改,但是大多的案子并不会依照这样的规定来解决。 一项修正离婚前怀孕的法案,因为极端重视家庭价值的保守派而被制止。Nagase Jinen法官提起了“不贞与性道德”的争论,而自由民主派则是就限制妇女再婚期间强烈的反对。 我们应该有所修正,使那些已在其先前婚姻受尽折磨的妇女,不再因为他们子女的户籍问题,而再次的被受煎熬。我们不应以最近的修正案作为这项争议的结论,而应是要以更宽广的角度来修改法律,藉以帮助更多的妇女以及他们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