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 2007

報導 關於 博客 來自 十二月, 2007

安息吧:巴基斯坦的碧娜芝·布托

巴基斯坦的碧娜芝·布托(享年54歳)今日(2007/12/27)稍早于拉瓦尔品第的一场政治集会中遭到暗杀。讽刺的是,依据媒体报导,到处是安全人员的拉瓦尔品第是巴基斯坦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另一个讽刺的地方是,根据一份BBC报导,碧娜芝·布托几乎是在和巴基斯坦首任总理同样遭刺杀的地方被暗杀。 她的遭受暗杀使得巴基斯坦的政治前景进入了一个失序的未来,且有疑问指出,巴基斯坦是否将进入内战状态。 碧娜芝·布托是第一位连任两次巴基斯坦总理的女性。 对于一个为巴基斯坦民主奋斗的领袖而言,这是一件悲剧性结局。早从今年她回到巴基斯坦时就有了个错误的开始,当时一个炸弹企图攻击她从机场返回住家的座车。随着她的突然去世,巴基斯坦的政治前景再度陷入一个不确定的立足点,下个月的选举不知是否仍会如期举行。 碧娜芝·布托,一个具争议性的领袖。她的政治观点来自其父亲,前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的影响。贝娜齐尔·布托,一位经验丰富的雄辩家及作者,于返回巴基斯坦前她曾求学于英国及美国,其后并加入她父亲的政党,巴基斯坦人民党 Pakistan's People's Party (PPP) ,并曾担任巴基斯坦的总理。于Metroblogging Lahore的一位部落客指出“虽然他不支持布托的政治观点,然这位政治领袖的突然丧生仍是一件悲剧。” 我个人从未支持碧娜芝·布托女士及其政党 (PPP)。无论如何,这场悲剧凌驾政治或任何其他事,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人该死于如此不自然的方式,且是如此可憎的愚蠢原因。如同我们应已瞭解的,命运 都是带着一丝的讽刺。碧娜芝·布托是是由于当要离开位于利亚格特花园的一场政治集会时遭到枪伤而死(主要原因);利亚格特花园,不但是以巴基斯坦的首任总 理利亚格特·阿里·汗的名字命名,同时也是他遭到一颗子弹谋杀之地。 原文作者: Kamla Bhatt 校对: nairobi

28 十二月 2007

巴基斯坦:碧娜芝布托之死

碧娜芝布托(Benazir Bhutto)之死震惊了许多来自巴基斯坦或以巴基斯坦为写作主题的部落客。虽然布托在政治上有所争议,但她的暗杀却正是巴基斯坦原本期待战胜民主倒退之际。 在Metroblogging Islamabad,这篇文章激起一些回响,从不信任到对即将举行的选举感到忧心。 对巴基斯坦来说,这个是哀伤的日子,布托不是完美的圣人,但至少她为了民主进程努力。民主再一次随她而死去。Metroblogging Mumbai向巴基斯坦人民表达哀悼。 Abu Muqawam说当在哀悼碧芝布托这件事时,一件重要的事是别忘了她政治的本质。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人把布托之死弄的听起来像是一个与穆夏拉夫政权不同的自由民主,这样的论述让布托有点像是巴基斯坦的翁山苏姬。好啊,大家,我们都知道她有雄心富于表现,她上过哈佛和牛津,是英语系媒体的宠儿。但她也受争议的是南亚歴史上最贪腐的女人。 当一些部落客对碧娜芝布托之死持保留态度时,在All Things Pakistan,Adil Nijam写道此时此刻,这个事件是一个人道层次的悲剧。 在人道的层次上,这无异是个悲剧。不久之前我提到,在全巴基斯场,也许全世界,最悲剧性的人物是碧娜芝布托的母亲努斯拉特·布托 (Nusrat Bhutto)。试想,她的先生遭到杀害(注:Zulfikar Ali Bhutto曾任巴基斯坦总统及总理,1974年因被控涉涉嫌谋杀Ahmed Kasuri被处以绞刑),一个儿子遭到毒害,另一个儿子遭到谋杀,一个女儿可能是死于用药过量,另一个曾二度出任总理的女儿,在监禁和流放国外之后,最 终遭到枪杀。 今天,在震惊之中,我只能想到碧娜芝布托如常人的一面。明天,我才会想到政治。 Chapati Mystery写道: 在一个歴史缀以政变、谋杀、吊死政治领袖的国家,这无疑的是最血腥的污点。她的自传名为“天命之女”(the Daughter of Destiny),但她确实不该遭到如她父亲和巴基斯坦首任总理Liaqut Ali Khan (注:1951年在会议中遭到一名坐在听众席的男子开枪射杀)相同的暗杀结局。这真的是个悲剧,且是一个撕裂国家的突发混乱。...

28 十二月 2007

俄罗斯:总统人选底定?

一年半前,俄罗斯部落客若想对着熊大叫,一定得去动物园才行,现在他们完全不用离开电脑前,因为总统普廷(Vladimir Putin)已打算支持第一副总理梅德维捷夫(Dmitry Medvedev)角逐2008年总统大位。 梅德维捷夫的姓氏(Medvedev)字源出于俄文的“熊”(medved),Yandex Blogs(RUS)便列出超过1500篇关于批评梅德维捷夫(RUS)的文章,另外1400篇文章则比较客气[RUS],称他是总统“继承人”。 以英文书写的俄罗斯部落客也在讨论此事,先前都在猜测谁可能是下任俄罗斯总统,以下是部分反应。 Mark MacKinnon's Blog: 恭贺梅德维捷夫总统,当然选举这个形式还是要做,不过他已笃定当选,除非克里姆林宫内决策又出现大转弯,否则普廷钦点者肯定能过关,自由派的在野党已自毁前程,无法团结一心,竟派出三人参加明年四月大选。 梅德维捷夫一切都是拜普廷之赐,若普廷开口要当总理,或是要他放弃总统职位,梅德维捷夫都会照办。 Ruminations on Russia: 终章抑或序曲 Google News现在有108个条目,都宣布梅德维捷夫已成为执政党与亲政府政党共推的总统候选人,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好事。 但一切太简单了,事情不会就这样结束,反而是意想不到的面向,今年夏末的传言指出,梅德维捷夫被查察正在积极布置势力,以坐享好处继续掌控重要职位(GAZP),但应不会成为总统候选人。 Sean's Russia Blog: 故事尚未了结,未来还有更多值得讨论之事,但光是在初期,有件事已是再明白不过,无论普廷用何方式强调他会卸下总统职位,批评者也不可能轻易饶过他,正如Michael Corleone在电影《教父第三集》所言:“当我以为自己已是局外人,他们还不断将我拉回局内。” Siberian Light: 我开始在想,究竟梅德维捷夫能否担此重任,成为领导俄罗斯的总统,而让普廷进入半退休状态,我相信许多人和我心有同感。 梅德维捷夫对普廷高度忠诚,代表他当选后不太可能对付普廷,就像2000年普廷就任总统前没没无闻,外界对梅德维捷夫也知之甚微,没有权力基础,又夹在派系交战之间,或许这正是团结各方的最佳人选… Perspectives on the...

26 十二月 2007

哈萨克:政制符合欧洲标准?

哈萨克部落格圈最近主要话题仍是政治,当地政制屡见争议,也愈来愈像苏联时期制度,人权记录也仍旧低落,但然欧洲主要推动民主的“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却由哈萨克担任。 外界许多人揣测,独立国家国协愈来愈像个“独裁者俱乐部”,成员国领袖不时相互交换处理媒体与选举的方式与经验,b-ryskulov指出,俄罗斯总统普廷(Vladimir Putin)数周前的电视访谈中,两度特别赞扬哈萨克的发展,尤其支持哈国总统纳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 他表示[ru]:“为了某些原因,普廷在与其他邻国比较时特别将哈萨克提出来,这个画面会在精心策画的电视节目上播出,让我怀疑这并不是脱口而出的即兴言论。” Slavasay回顾[ru]哈萨克高层官员的资历,注意到许多官员都是遭总统大规模任命与撤换,他认为:“如此调整内阁比较容易”,他也提到,哈萨克与俄罗斯不同,现任或前任情报机关官员较少进入行政单位任职,他指出:“情报人员入政府,最著名的例子是现流亡在外的前总理卡赫泽汀(Akezhan Kazhegeldin),据传现任总理马西莫夫(Karim Masimov)也出身情报组织,不过他完全否认。” 尽管哈萨克2005年与2007年选举显有瑕疵,“终身总统制”等修宪结果也受人质疑,但该国仍赢得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之位,Kzblog指出:“这已是正式结果,哈萨克先前争取2009年主席未果,却将于2010年担任主席,官方通讯社也只报喜不报忧”。“人权观察组织”亦发布新闻稿,谴责这项决定,认为哈萨克并未达到该组织的要求。 Joshua Foust也分析此事,一方面哈萨克人权与民主记录贫乏,却能担任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确实具有争议性,他认为这种所有有关此事的外交协调是桩“丑陋的交易”。Slavasay也认为[ru]:“2010年主席之位已底定,哈萨克现在得非常努力,才能让外界未来相信他能荣之重任”。Adam-kesher则觉得,“这是哈萨克外交人员的大胜利,也是该组织的大挫败”,Adam-kesher看法很悲观: 哈萨克又承诺在2008年要改革,包括媒体法规、诽谤罪除罪化与选举法规自由化,不过人们对此新闻的反应通常是失望与迷惑,哈萨克以前也曾承诺改革,但后来没落实,此次机会也不大,但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的声誉已毁于一旦。 Epolet以不同的观点看待[ru] 此事,认为哈萨克现任总统很在意形象问题,他指出:“2010年哈萨克担任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主席时,正好也是总统纳札巴耶夫的七十岁大寿,届时将有大规 模庆祝活动,而2008年的主要活动,则是国家迁都阿斯塔纳(Astana)十周年,这将形同是2010年的预演,而且十周年庆祝日也选在总统生日当 天。” 本文英文版同时刊载于neweurasia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对:Portnoy

26 十二月 2007

部落客的世界爱滋日报导

12月1日世界爱滋日当天,全球的部落客们热烈公开地讨论相关议题。每篇文章都是向这疾病的对抗者致上敬意。只有人们因错误资讯继续沈默,才会让病毒恣意蔓延。 马拉威:说出你的故事 在马拉威,全球之声的作者、新闻工作者Victor Kaonpa 回忆自己第一次采访一名公开自己为HIV带原者的女性。 我到离首都Lilongwe 350公里远的Zmoba偏远地区去和这名女士碰面。我背著录音机和笔记本,踩了二十公里的脚踏车,才能到达她住的村子。 我认为这位女士的遭遇有被报导的价值,她毫不隐瞒地公开自己是HIV带原者。1999年,爱滋仍被视为禁忌,ARV(抗逆转录脢病毒药物)还无法取得,她公然地站出来对抗当时一切不利的形势。八年了,马拉威现在对爱滋问题依然保持沈默是金的态度。 孟加拉:打破禁忌 在孟加拉,社会学者与爱滋人权运动者Kathryn B. Ward,制作了一系列性行为安全的海报,海报主角是一个挂在汽车后照镜的小玩偶,手里握着保险套,它叫“兔子先生”(Mr. Bunny)。海报上,兔子先生用孟加拉语说:“我有保险套和钱,作爱时,聪明的兔子总会记得载上保险套。” 世界各地:改变心态 Local Voice 新闻绘制一张互动地图,显示全世界公共卫生与HIV爱滋防制的情形。它收集了亚、非、东欧地区受过训练记者们有关爱滋病的公开报导。 Sylvia Chebet为肯亚的公民电视台制作了一个血液安全的宣传影带。 有影片 加勒比:重拾希望 牙买加Yardflex 讲述HIV带原妇女们如何争回她们的性权力 。 “你可以保有自己的性生活权力,不必因染上HIV病毒而放弃…”28 歳的 Florence Anam 是肯亚女性爱滋病友网络的讯息专员,她告诉IRIN/Plus 新闻:“...

25 十二月 2007

台湾:“我要休假”移工大游行

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台湾的政党恶斗却仍占据了媒体版面,执政党与在野党高喊“民主”、“自由”,操弄族群情感的同时,却对许多弱势族群的人权不屑一顾。接下来几天,全球之声将陆续报导数则重要的人权新闻,首先带来的是两年一度的移驻劳工大游行。 相片由人民火大行动联盟(RCAN)提供。 最卑微的诉求 在劳动力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来自东南亚的移驻劳工已成为台湾重要的劳动力,在台湾从事辛苦、危险、肮脏产业的移工已高达36万余人。但在政治、经济多方的压迫之下,移工的人权依然处在社会边缘的角落。 相片由RCAN提供。 12月9日,台湾移工联盟(MENT)发起了“我要休假”移工大游行,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及越南的移工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走上街头,许多社运团体也到场声援;游行队伍走过最繁华的台北东区,呼喊着五国语言的“我要休假”,希望正在逛街的市民们能注意到,在这号称人权立国的台湾,有一群人连休假这种最卑微的权利都没有。 相片由坏嘴巴提供。 在台湾,从事家庭帮佣及看护工作的移驻劳工已有16万人,却被排除在劳动基准法之外,休假和加班费都没有保障。台湾国际劳工协会的志工陈秀莲和FoolFitz分别叙述了两段被雇主剥削、却得不到法律保护,最后只好“逃跑”的移工故事,陈秀莲更详细地解释了移工对台湾弱势家庭的贡献: 因为被排除于劳基法的适用范围,外籍家庭类劳工没有任何法令的保护,来到台湾只能碰运气,运气好的遇到好雇主,运气不好只能在恶 劣的劳动条件中,为了生存而奋斗。台湾人对这些来台工作的外劳,常常用:“她们都是来赚台湾的钱”带过。这句话掩盖了太多的东西,她们来台湾其实撑起了两 个家庭,一个是她们母国的原生家庭;一个是雇用她们的台湾家庭。如果不是她们愿意以极低的薪资,负担起全年无休的照顾工作,弥补了台湾社会福利漏洞,替台 湾人照顾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家人,让他们能出去工作养家,不知道有多少弱势家庭会垮掉。在一次访谈中,一位聘请家庭看护工的雇主告诉我,如果不是有外劳 帮她,她会带着她的母亲一起去自杀。 性/别人权和新移民团体也前来声援,相片由vc2401提供。 然而,台湾政府却将照顾弱势者的责任全部丢给外籍看护工。MENT表示,内政部对被照顾者家庭提供有特定时数的居家照顾,俗称“喘息服务”;却规定“聘有外劳”者不得申请居家服务,使得重症家庭因人力及经济上的困难,无法让移工休假,造成弱弱相残的局面。MENT要求内政部回复聘有外佣的身心障碍者应有的居家照护,并提出下列五项诉求: 家庭类劳工的劳动条件应有法令保障 废除私人仲介,强制国对国直接聘雇 移工得自由转换雇主 取消聘雇年限 保障移工团结权 相片由苦劳网提供。 两位做着轮椅的雇主也到场声援他们的看护,并在台上与移工们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civilmeida录下了这动人的一幕: 而Benla对此写下他的感想: 坐在轮椅上的是两位身体不方便的朋友,他们是雇主,但,支持移工们要有休假的权利。我不晓得有多少台湾的朋友会有同样的想法,但,我相信许多雇主可能并不知道规范家庭看护工的法令并不合理,因为,雇主自己对劳动法令恐怕也是相当陌生。 … 我想告诉移工朋友:谢谢你们,要感谢的,并不是因为妳们帮忙分担了台湾许许多多的家庭负担,或者,成了台湾经济奇迹的另一群无名英雄,而是,你们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傲慢与不足,因为你们,让我们反省,让我们成长。 感谢,我们还在学习,我们会更努力。 众人在“我要休假”的大布条上签名和盖手印,相片由RCAN和苦劳网提供。

23 十二月 2007

叙利亚:部落客Roukana Hamour遭绑架

GV Advocacy

更新讯息:昨晚(10月26号),我们接到了Rokana Hamour的电话。她现在已没事了。叙利亚安全部门讯问她关于她部落格上的评论。Roukana三小时后即获释。 我们接到目击者亲眼见到叙利亚部落客Roukana Hamour遭绑架的电子邮件通知,事情发生在昨天,也就是2007年10月25日。据信Roukana是在位于大马士革的自家门前遭绑,被六个人不知带 往何方。和平与自由组织(OPL)已证实了部落客Roukana Hamour的绑架事件。这是由我朋友与同事所翻译的信,叙利亚部落客Golaniya说道: 叙利亚:Roukana Hamour遭绑! 那时Rukana Hammour在自家门口停车,并帮助小孩下车(分别是5岁、7岁与9岁),六个男人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攻击她,粗暴的将她的小孩推离母亲身边,并凶狠的将 她推上一辆车(从车号看得出是来自Tartossi)。那些男人不让别人靠近Hammour,且快速驶离,不晓得这些人是谁,又要把她带去哪。 值得注意的是,Hammour二、三天前就接到一通来自大马士革的政府内部安全部门的电话,要求她前往接受侦讯。当她因其缺乏合法性及正常流程而拒绝,他们今天就像个帮派份子一样地来绑走她。 Hammour因为申张自己的财产权利而遭受威胁,此事早不是什么秘密。她的兄弟们与叙利亚高层合作窃取她所继承的财产。她已故的父亲Mohammad Moti’ Hamour是沙乌地航空公司的代表,在叙利亚银行的财产因伪造的文件凭空消失了近十亿。 Hammour被胁迫如果不签署文件声明放弃权利,将会受到性侵犯 甚至是强暴。特别是在Hammour已经寄信给沙乌地国王Abdullah bin Abdulaziz,投诉沙乌地航空公司内部的抢夺盗窃。这些窃贼担心万一国王Abdullah看到此信,他们就无法逼迫Hammour放弃权利,进而贿 赂整个叙利亚安全部门。众所周知Rukana Hammour是叙利亚部落圈的领导人物之一,她所信奉的理念让她能够坚持她的权利与尊严。 大马士革,2007年10月25日 Roukana Hamour早先因在部落格上撰写她在叙利亚司法体系的经验,揭露行政、银行与法律上的腐败而遭绑。2006年10月15日,Roukana先是在小孩面前被国家刑事安全单位开枪警告,之后又从家中被强带上街。 人权监督组织最近的报告指 出有二个人被单独监禁居留在叙利亚的不明地点。Karim ‘Arbaji (29) 与 Tarek...

23 十二月 2007

我们媒体论坛:一个把你的意见告诉别人的良机

你想对全球三百位顶尖的数位产业参与者说些什么呢? 下一届的我们媒体论坛WeMedia Conference即将在2008年2月26日至28日在迈阿密举行。非常感谢来自新闻伦理与杰出新闻基金会The Ethics and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Foundation的协助,大会的主办单位网络社会研究院(iFocos)将提供经费补助大会注册费用以及交通的支出。这些经费将给予来自全球各地致力于运用科技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的幸运部落客们、学术界或是社运界人士。 全球之声的部落客们也会出席,并对新媒体提出全球视野的观察与建议,一如GVO团队在2006年论坛上的表现。 申请办法很简单。只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参与这次大会、要如何把世界变得更美好,以及你认为最重要的线上传播工具是什么?申请截止期限是2007年12月21日。快去参加吧!任何人都可以申请。那些幸运的奖助金受领人还是要自行负责美国签证的申请,或许住宿的相关事宜也得自理。 校对:nairobi

14 十二月 2007

哥伦比亚:公开的影片显示沈默的人质

在上周逮捕了三名哥伦比亚革命军 FARC这个恐怖集团的间谍之后,发现了证明生还者的影带与照片,包括一些FARC所控制的人质照片。谣传这些影带正准备送交委内瑞拉总统查维兹(Hugo Chavez),作为一周半之前已经暂停的人道换囚和谈的部分条件。 影片与照片内 容包含了人质们描述了生活环境、如集中营般的监狱,另外一些人质则把握这次机会表达他们对家庭及孩子们的爱与关切。之中引起最多讨论的影片,是前总统候选 人Ingrid Betancourt所录下的画面。她在2002年2月遭到绑架,影片中,她静坐着直视前方,只有她那眨啊眨的双眼证明这是一支录影带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画 面。虽然一语未发,但她那黯淡憔悴的面容、那骨瘦如材的双臂以及沈默,对许多人而言,那些肢体语言却传达了相当多的讯息。 Ingrid Betancourt或许没有在那五十五秒钟长的影带中发言,但是她写了一封长信给她的家人。信件的内容已刊载在El Tiempo的报纸、网站,且转译至一个哥斯大黎加的部落格:Por la Boca Vive el Pez [es],引起Ingrid家人极大的愤慨。在这封内容广泛的信件中,她试图把过去的岁月塞进痛苦的牢笼,同时她也表达了对孩子们、前夫以及母亲的爱。 长久以来,我们就像是专门搞砸派对的不受欢迎者。身为人质,我们不是一个 “政治正确”的议题。政府当局必须对游击队表达强硬立场同时免于牺牲一些无辜的生命,这种说法让他们听起来似乎会比较好过一些。面对这种状态,保持静默吧。只有时间能够敞开心胸与提振勇气。 所有其他在FARC集中营里,不被视为重要到值得释出影带以及信件的人质们,则表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沈默。他们的家人仍在期待着一丝生命的迹象,期待着是否还有任何权利去寄望被俘的亲人们有天能返家。 部落客们,像Bluelephant(es)就批判一些政治人物们对人质事件的回应,例如Piedad Cordoba就在这事件中不放过任何可占便宜的机会,籍以支持他们的个人议题。 我们透过远距离看到却也无能为力的那些骚动怪异的脸孔,他们被各式各样的政治人物–始于Uribe and Chave–透过选举而利用。(Piedad Cordoba真是可耻啊,以那些人质们的存在来邀功,用这些人质牌(以及她的眼泪)大玩政治游戏… 其他人像是Octav at Critica destructiva...

5 十二月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