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我们自己的身份以及如何与这身份谜团并存,这远比「标签」或是「定义」有更深刻的意义。2013年九月,电影制作人Megumi Nishikura在日本京都的TEDx发表了身为一名混血儿的演讲。「Hafu」这个字在日文里所指的是混血儿,或是拥有一半日本血统的人。
在美国生活了十一年之后,Nishikura 于2006年回到日本,她发现自己几乎遗忘的自我认知问题,又再次地出现在她眼前。之后,她遇到了像她一样身为hafu的人,这其中也包括了「混血儿计划」的创办人。(「混血儿计划」是一个于2008年从伦敦开始,经由对日本混血儿的人像摄影、深入访谈来探索他们的经历与自我认识的计划。)
经由社会研究员Marcia Yumi Lise和摄影师Natalie Maya Willer,「混血儿计划」藉由询问日本境内与境外的混血儿作为一半日本人的含义来探索混血儿的故事。至今此计划已收集130幅肖像和65个深入的访谈,探讨的问题范围很广,从混血儿们的背景、养育直到对个人身份认知和归属感等问题。
一开始对Nishikura来说这只是个人的自我探索,在「混血儿计划」的激励之下,现在已成为一个身份问题的探讨,并且扩大到一个电影《Hafu》的制作。(与Lara Perez Takagi共同制作) Lara Perez Takagi表示:
但当然,每一位混血儿的自身感受、想法和情况都不尽相同。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社会学系的Fujisaka Shunsuke所学到关于混血儿的内涵如下:藉由混血儿的自我阐述,伴随真诚的访谈以及纪录片的呈现方式,观众看着数万个混血儿们的经历。他们被养育、家庭关系、教育甚至是外表所影响。电影当中交织着五个独特的故事,观众们能发现混血儿对身份认识的深度和多样性。
我在这堂课上学习到关于混血儿以及他们的处境,我的想法早已逐渐改变,在我读过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学习到混血儿是怎么思考的。之后我看到同学们的意见,我认为混血儿们所遇到的困境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更大。
另外一位学生Kanami Hirokawa写道,日本人有排异的倾向:
日本人总爱问混血儿「你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即使他们生长在日本,并且和日本人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日本人应该要知道,人们有着和日本人不同的脸孔,生长在日本即为日本人。再者,日本人应该要接受混血儿为他们的一员,而不是在他们与自己之间画界线。因为他们和日本人一样生长在日本,并且有着相同的身份。为了让混血儿完全的成为日本人,日本人不仅要接受混血儿在日本社会中是他们的一员,日本政府也同时应该开始让日本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对外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血统主义以及保守的国家,但今天,在这世上,随着全球化发展,日本也应该要重新审视他们自己的原则。
虽然电影所捕捉的,是活在「混血儿」这个标签之下的故事,而这也无法完全为所有住在日本的混血儿发声,但这却感动了百万个寻找着「我是谁?」的混血儿们。一探最新的电影信息以及更多有关于这部电影,请按这里。
译者:陈如枫
校对者:l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