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 2007

報導 關於 Environment 环境 來自 四月, 2007

孟加拉国:发展困难重重

  20 四月 2007

译者:chy7211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稠密的国家之一。Bideshi Blond 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证明这件事。作为一个开发中国家,在有限资源下要带领这个国家前进极为艰难。 怪不得许多发展行动是由政府单位及NGO团体引领的。但有许多人仍试图克服、排除万难协助孟加拉国解决它的问题。在此我们提供你一些致力于发展的工作者与人权行动者-即透过部落客眼中的一些寻常百姓力量。 Morris the pen写Khokon,一个孟加拉国志工为了穷人们设立的开放空中学校,并且并无任何机构性支持。 “为什么我们应该乞求?我们难道无法响应我们自己的需求吗?”一些善心支持者有时提供书跟食物,并受回报以感谢之情意。一个日本义工时常在课堂上协助。但这并非一项依赖慈善捐助的创业行为:它靠自己觅得它所有的需要。的确,Kohkon颠覆了许多NGO组织优先考虑的事。「我比较想称此为”NPO”(Not-for-profit organisation,非营利组织)」、「我需要一个标志、一间有空调的办公室以及一台吉普车?」 Tom在孟加拉国Barta里深入探访孟加拉国的人力车车夫处境,他发现: 「人力车在孟加拉国是无所不在的:他们充斥在街道上,载着二至三名乘客、冰箱、塑料花、食物(活的或死的)、以及任何能被挤上那小塑料坐垫的东西。各种不同形式的人力车在南亚或东南亚随处可见,但在孟加拉国他们真的太过火。新式人力车披着鲜艳装饰、饰带、铃铛,并挂着画有清真寺、百合、演员、老虎及未来城市的画作。然后他们密嵌在城市乡村里,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模式-在孟加拉国所有旅次的57%是以人力车进行的。拉人力车就已占了全国国民生产毛额6%之多。一千四百万人(总人口的10%)赖此营生,尚不计他们所需豢养的家庭,而且目前光在达卡(Dhaka)就有800,000名人力车夫。然而,人力车夫某些程度是社会地位最低的。」 Tom参与了一个小型的倡议型计划,这个计划设计系针对普遍对人力车夫的社会态度,及直接培力车夫接触政治决策者、公共领域以伸张他们的权益–应是有尊严、受尊敬的工作。 新闻记者Tasneem Khalil在他的部落格里报导了一篇惊人的故事,是关于孟加拉国的Modhupur当地的Mandi村和Koch村: 「这是一个关于孟加拉国政府如何透过他的森林部,将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人种最多元丰富的村落轻易视为可有可无的负累对待。这是个关于亚洲发展银行以及它的邪恶峦生子世界银行,以发展之名透过金融财务计划行大量破坏之实。这是一个有关多国化学科技厂商如Syngenta,Bayer和ACI如何营销致死毒药给那些无意识农民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牧师们与先知们,如何对于Mandi人被夺走的特有认同,展开一个文化侵略之战。这是一个关于孟加拉国空军每日在Modhupur无节制轰炸行为,威胁到此区生态生活的故事。 而且,这是一个关于抵抗的故事,述说Mandi村的Adivasis人(当地原住民)如何遭受文明之手多年来的迫害,而今他们坚持了下来且试图扭转情势,拼命地想令他们这毫不关心的国家听到他们的声音。」 BNWLA Hostel Appeal部落格提到它致力于成立基金奖励音乐表演及个人贡献上。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庇护所: 「它将包含一个青年旅馆、学校、训练中心及游戏区,收容那些被欺侮、抢夺、人口贩运、奴隶化及化学攻击的幸存者,以及罹患HIV及AIDS而被遗弃的人们与婴孩。这个青年旅馆目的是透过与社会互动接触,协助人们在一个安全环境下自创伤中复元,并且对于未来再度有了希望。」 Back to Bangladesh部落格的尤里西斯赞赏孟加拉国的年轻人在板球或摄影里所创造的差异感。问题在于这里的文化有种历史性的倾向是朝向年老的、步向过往的。但他的结论是「孟加拉国的未来洋溢着希望」。

台湾:交通建设究竟是在建设什么?

  18 四月 2007

在一篇关于户外休闲的文章「保存的美学」中,李奥帕多教授写着,「所谓发展休闲旅游,并非将道路建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而是让人的心灵能敏感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 台湾的总面积大约36000平方公里,山林就占了百分之三十。中央山脉由南到北彻底阻隔了台湾的东边和西边,不但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台风,也阻挡了来自西方的入侵者。自从台湾被中国和日本殖民之后,东西方的交通对于地区发展、政府控制、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搜刮就非常重要。 自从1871年牡丹社事件后,中国清朝政府就开始「开山抚番」的政策。不过1895年中日战争之后,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换成日本在台湾建西部铁路、北回公路、花东线铁路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国民党来台湾,也陆续建了三条横贯公路以及南北回铁路,整个台湾有一个环状的铁路网。 最近这一阵子,台湾人讨论三个重要的交通建设:高铁(已完成)、北宜快速道路(已完成)、以及还未敲板定案的苏花高。 台湾之前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西岸平原,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有压力要求加强东西两边的交通。而现在,人们不只要公路,还要快速道路或是高速火车,如此一来不管从台湾的那个角落都可以当天来回其它任何地方。 黑猫说,台湾交通变得更快速便利后,心中的那张台湾地图似乎也跟着缩小不少。 Chieftain也说,我以后应该会经常使用高铁吧,以我所处地区来看,坐高铁是比搭飞机更好的选择。而且搭飞机的话,要从松山出来,我倒不如在火车站出来还比较省钱、方便一些。 感谢现代科技,我们的梦想才有机会实现。举例来说,台湾的雪山隧道(长度为世界第五)可能在工程难度上是名列前茅,因为要贯穿台湾北部最大的山脉:雪山,这条隧道花了十五年完工,十三个人员因公去世(七名泰国人六名台湾人,另有三名台湾人员重伤,根据荣光电子报),以及一台全断面挖掘机(整个被破坏)。Discover频道有一集节目就在讲雪山隧道的故事:人类创造的奇迹:雪山隧道。 Wisely说,「在以往开车,大概要花费约两个半小时,而现今只要40分钟便可到达。这个对满多在台北工作的人,或是想到宜兰去观光游憩的外县市游客来说,真的相当地方便。毕竟对于离乡在外工作的我们,这条高速公路还是充满的便利性!我在未来购车之后,可以更常回宜兰探望父母,也不需要配合火车的时间通勤。」 赤子童心说,「要是讲”人定胜天”太武断了。这似乎小看了天地自然的力量。但是人所展现的智慧毅力以及坚忍不拔,造就了雪山隧道的诞生。」 虽然很多人快乐地拥抱便捷的交通,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质疑建筑道路的必要性,尤其当工程对环境影响很显著的时候。 当雪山隧道在施工时,有许多在地层当中的水流失了,在当时严重增加工程的困难度。隧道开始使用后,还是有水一直流失。国工局的报告指出:目前由南洞口监测总涌水量约600 l/sec 以下(36 m3/min)…此与日本石井政次与佐久间文彦(1973,1977)对日本全国主要铁路隧道(273个案例)之长期涌水量所做的调查分析结果,统计出长期涌水量与隧道长度之关系图相比较,可发现雪山隧道单位长度之涌水量并无特别。而根据中央大学黄俊鸿所主持的报告,隧道涌水对水库进流量无明显之影响。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忧心隧道的开挖是否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 刘克襄说,「大量流失的地下水,到底从何而来。失去这些水后,包括大尾山在内,周遭山林是否仍能跟过去一样,足以积蓄丰富的水源。整个微区域的雨量,能否经年正常。这些或那些不可预测的严重结果,以目前的科学知识,都没有人敢挂保证,未来恐怕也难有明确的答案。」 Momoge讨论这些工程计划案背后的心态:如果公共工程的思维是站在发展工商那一面,就会有苏花高,改天还会有花东高。站在自然那一面,就不会有苏花高,而是强化现有交通,避免进一步破坏,甚至想办法复原以往的破坏。现在苏花高提出来了,表示「政府就是这样想」,这很糟糕,因为「内部已经定案了」,不过还没盖,还有扭转的可能。 一封花莲孩子的公开信:过去的开发建设或许让我们经济起飞,但也让我们经历了许多大自然回报的惨痛代价,更何况要以高速公路带动经济的方式已经过于老旧,也有许多实例证明高速公路不等于经济发展;另外一些人认为花莲需要方便的交通,但我们认为高速公路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科技进步,有更多元的方式可以 增加来到花莲的便捷性,别让大公路主义贯彻整个台湾。最重要的,苏花高这样的建设具有不可恢复性,当开工后,所造成的破坏将无法弥补回来,纵使再厉害的生态工法,还是要开隧道、建马路,没有人可以预估对土地造成多大的伤害。 当许多人加入反苏花高的联署时,Yenwen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人权、环保意识逐渐抬头,很多人开始支持公益议题,或许他们觉得支持这些议题才是正义、有道德、人民素质提升的表现,但我不禁要问: 当你在联署这些公益议题时,对于他们的论述,你有能力辨别真伪吗? 你了解政府的政策吗? 台湾是否已先进到,足以接受「文化、环保高于经济发展」? 你能提出更好的政策吗? 这些问题都不是轻易回答的了的,不过台湾铁路局似乎试着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今年五月之后会有「太鲁阁号」往返台北和花莲。根据台湾火车介绍,台铁引进此型车的主要目的是为克服宜兰线、北回线弯道多的特性,以缩短台北花莲间的行车时间至两小时内。 追根究底,我们还是要问「交通建设究竟是在建设什么?」假如我们有很多道路了,下一步我们想要干嘛?李奥帕多说,我们应该要打开我们的心让我们更亲近自然。那么,假如我们有很多钱了,下一步我们想要干嘛?也许我们会想要活的更快乐更有意义,并且我们的子孙也能活的更快乐更有意义。 在2:30AM的博客提到,慈济的证严法师在一个电视节目提到:台湾也没多大,高速公路一条又一条,像我们这个地方,这样到底山要破坏多少?树要砍伐多少?水资源要垄断多少?都不知道!…我只能呼吁大家克己复礼!如果要救地球,要多种树,不要再破坏了!要开的路,也已经够多了。

伊朗:串连医疗世界与新年反省

  11 四月 2007

校对:Justin 透过相片、图像与文字,伊朗博客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议题讨论,但博客的功能不止于此,有时他们会发起不同的计划,让世界变得更好,伊朗裔的美国籍博客Paris Marashi公布一项计划,促进伊朗医疗人员能与全球同业联络往来。 Paris Marashi在博客Sounds Iranian里,详述名为「伊朗医疗研究联系」的计划内容,希望建立一个社群入口网站,让伊朗与世界各地的医疗人员能够在此接触。 她希望如此能协助医疗教育者、专业人士与研究人员,在此分享研究报告、相互学习与策画活动,并且让伊朗与其它地区的医疗工作者拥有串连的管道: 我所认识的医师与研究员中,有些人都与伊朗有所合作,也有意建立一个空间相聚、联络与交换信息与想法,因此我架设了这个使用测试站,我希望看看不同的工具能如何创造更多跨文化交流,我会不时更新我的论文页面,各位也可以来看看详情。 尤其此刻伊朗因为核武危机,遭受国际社会孤立,显得Paris Marashi的想法格外有意义。 受苦的劳工与停滞的经济 伊朗民众在春天初至之日庆祝新年(Norouz),许多博客趁着季节转换之际回顾过往一年,并讨论社会面临的各种困境,也包括核武危机的后续效应。 Kargar[Fa]认为今年和往年一样,劳工都难因新年而开怀,因为不断面对来自资本主义政府的强大压力,孩子都在等着新年礼物,但多数蓝领阶级家长根本买不起。Kargar也提到,三月间有教师曾游行要求提高薪资,至今还有数名教师身陷狱中。展望来年,Kargar觉得劳工生活肯定很难过,也会有更多争取劳工权益事件发生。 改革派的前国会议员Ali Mazroi[Fa]指出,伊朗核能政策已使国家经济停顿不前: 若重省过去一年,多数伊朗人都感到相当辛苦,我强调是「多数」伊朗人,因为还有少数群众用尽一切代价也要发展核能,甚至不惜损及日常生计,这些人通常都是掌权者,所以不用烦恼下一餐在哪里,他们希望让外界认为,全伊朗民众都相信「核能是我们不可剥夺的权利」,所以政府刻意压制伊朗人民的其它要求与需求。 Ali Mazroi还指出,政府并未改善伊朗民众的生活,尤其贫民仍旧困苦,过去一年以来唯一的正面改变,只有政府举行的地方选举。 Jomhour[Fa]则表示,今年伊朗人或能拥有和平非暴力的一年,反对一切战争,并试着与他国和平共处。 大自然悲鸣 Animal[Fa]提供对去年的分析,认为政府忽视环境与自然议题,他说前总统卡塔米(Mohammad Khatami)在位时,环境总是政府第二或第三优先要务,但现任总统阿曼尼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执政后,环境政策已落居第15位至第20位。 他表示,伊朗今日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公园与森林的毁坏、大城市与河流的污染,以及对濒临绝种动物关注不足。 「伊朗人的生活方式」 记者兼编辑Iranian testament希望探究伊朗人满足现况之因: 恭喜大家!伊朗又到了新年假期,人们都很快乐,但大家都不知为何该感到快乐! 瓦斯价格明年要调涨一倍,经济学家预测明年伊朗人会很不好过,联合国安理会也以多数决决定,增加对伊朗的制裁压力;由于区域安全与人们印象不佳,伊朗观光客人次下滑。所谓的「好消息」还不止于此,出版商决定抵制每年五月举办的德黑兰国际书展,以抗议总统阿曼尼内贾德的文化政策,来年一定会充满政治危机、经济苦难与文化困境,但为何没有人在意?… 这就是伊朗人的生活方式!用歌唱取代聆听,用笑声掩去泪水、用购物遗忘不幸,这就是伊朗模式,如果我想要生存的话,应该赶快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