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 2006

報導 關於 Governance 政府治理 來自 十二月, 2006

曼谷爆炸案

  31 十二月 2006

对迎接新年来说,曼谷的一连串爆炸案并不算一个好的开始。市中心的炸弹使得两个人罹难,多人受伤。 lost boy取得了其中一个爆炸现场的照片 今天晚上6点45,距离我住的公寓,也就是曼谷的胜利纪念碑附近约三百公尺处,有炸弹爆炸,使得一人丧命,四个人受伤。 这起意外发生在世纪第一商场(Center One Mall)隔壁的公车站。我大约在7点半左右到达,现场弥漫着惊恐与不知所措。约400公尺平方的区域已经被封锁,那里有许多军人、警察、以及法院检验专 家,当然还有围观群众。 曼谷的人们正试着想出到底是谁在幕后主导这几起攻击。几乎在每次恐怖事件发生的下一刻,泰国南部的伊斯兰叛乱份子就会被认为是主谋,但这次有部份官方人士宣称流放在外的前总理塔克辛的支持者或是目前政府的反对者才是幕后黑手。Lost Boy认为: 我想所有人都在猜“是谁干的”吧,在这种时刻,各种猜测纷纷出炉,像是南方的叛乱份子,目前政局的操弄者,或是另一个完 全不同的集团都有可能。但不论是谁做的,他们一定是高度组织化的团体;而这都只是猜测。今年在南方曾经发生过同步爆炸案(十月23日Yala的几间银 行),但是暴力从来未曾迁徙到Kraung Thep。 Mai mei arai表示: 有人宣称这是塔克辛支持者的杰作,而非南部叛乱份子,我个人认为不太可信。 其中一个回响这么说“哇,好吧,这总是要发生的,只是早晚的问题,真的。南方永远不会平静”。曼谷一直以来都远离南方发生的暴力…直到现在。 Mike在MetroBlogging Bangkok的一篇相关文章后回应说: 我认为这代表独裁政府即将垮台。伴随着令人难堪的股市重击,以及现在,曼谷最严重的恐怖攻击,他们还有什么执政的合法性。这些事情都在他们执政之后发生,而且事前也都有警告。他们不懂如何管理国家,而且也不保护这个国家。 另一则回响则反映了大多数喜爱曼谷的观光客以及外国居留者的心声: 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惊讶,以及难过,因为想到这样的纷争与仇恨竟然在亚洲最美的城市底下酝酿。我希望一切都能否极泰来;泰国人不应该遭受这些噩耗。 Bangkok Pundit与Gnarlykitty彻夜持续在部落格上报导爆炸的消息。

伊朗: 部落客看萨达姆 候赛因之死

  30 十二月 2006

校对: PipperL 部分伊朗部落客讨论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候赛因(Saddam Hussein)之死,也回想起两伊战争。 Alpar认为2006年对独裁者而言运气不佳,他说周一新闻标题可能是:“新年伊始 少了四个独裁者”,Alpar也写道伊朗人民将庆贺萨达姆 候赛因之死,不过伊朗政府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也提醒读者有关两伊战争受难者、难民及其他[Fa],他也提出以下问题:海珊之死会让我们的独裁者得到教训吗?伊拉克民众究竟如何看待此事?海珊可曾想过他会以如此屈辱方式死去? Haji Washington刊出一篇文章题为“怪兽之死”,他观察到在美国电视频道画面里,海珊都与阿拉伯领袖一同入镜,但美国前国防部长伦斯斐(Donald Rumsfeld)于两伊战争期间访问伊拉克,也曾与萨达姆 候赛因并肩,但电视台却未播放这段画面[Fa] 。 Shabnameh表示萨达姆 候赛因一直都想成为英雄,而且死得像是英雄一般。但其实萨达姆 候赛因未来将列属于历史的阴暗面,而且Shabnameh认为杀掉独裁者并未解决问题,独裁者会死,但独裁制度仍在,他希望或许部分曾受萨达姆 候赛因压迫者今天能感到快乐[Fa]。 Mattati说“今天有个等同于撒旦的人死了,这个人曾杀害我们数名亲友”,他不禁想问独裁者们会藉此得到教训吗?[Fa] Rozmaregiha说萨达姆 候赛因已死,我们也应该将过去卅年独裁遗留下来的事物一并掩埋,他认为:“现在该由伊拉克人民动笔写下历史新页”[Fa]。

孟加拉:大屠杀记忆与胜战日庆祝

  18 十二月 2006

原文:Bangladesh: Remembering genocide and celebrating victory day作者:Rezwan翻译:Leonard校对:Portnoy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别的日子,例如孟加拉的12月16日,Drishtipat还记得35年前的这天,孟加拉正式独立,《时代》杂志在1971年12月20日称之为“孟加拉浴血诞生” 若各位有些人不清楚当时背景,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部落格名)的部落客Mash讲述了孟加拉解放战争史,以及巴基斯坦军队对当地造成的创伤: “孟加拉在1971年仍称为东巴基斯坦,这是英国在1947年所遗留下来的畸形产物,当时的南亚大陆上有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同属巴基斯坦领土,两地之间则有广大印度领土隔开,巴基斯坦两地语言及文化皆相异,国内虽然以东巴基斯坦人口较多,但在经济与政治上却受西巴基斯坦人剥削与压迫,东巴斯坦人若是说出孟加拉语、信仰印度教或从伊斯兰教改信印度教,都会遭政府惩处,‘巴基斯坦’(Pakistan)一词直译为‘纯净之地’,他们无法对孟加拉人容忍或宽容,因为孟加拉人不是‘纯净的’穆斯林。…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军队发动‘探照灯任务’(Operation Searchlight),要消灭东巴基斯坦的人民联盟及其支持者,目标要‘粉碎’孟加拉人的意志。” 巴基斯坦军队当时在孟加拉屠杀300万人、强暴40000女子、焚毁数百村庄、虐杀知识份子,也是全球史上极严重的一场屠杀。 巴基斯坦总统亚赫亚汗(Yahya Khan)曾说:“杀掉300万人,其他人就会自动互相残杀灭亡。” 然而美国政府却支持巴基斯坦政府作为,1971年4月6日,美国驻达卡外交官布拉德(Archer Blood)发出知名的“布拉德电讯”,由29名美国官员联名反对美方对巴基斯坦政策态度,由于布拉德对尼克森(Richard Nixon)与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有异议,美国旋即召回布拉德,但数百万孟加拉人至今仍将他视为英雄。 数百万孟加拉人在暴力威胁下逃往邻国印度,美国支持和平的民众也不同于政府姿态,创设“美国支持孟加拉论坛”,并于1971年11月20日在纽约圣乔治教堂举办吟诗会,出席诗人包括金斯堡(Allen Ginsberg)、欧洛斯基(Peter Orlovski)、桑德斯(EdSanders)等人,金斯堡朗读知名诗作<九月,杰斯洛路上>,诗中描述难民生活之苦。 1971年8月1日,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与香卡(Ravi Shankar)举办“演唱会  为孟加拉”,地点就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共有40万人参加,他们希望藉此提高世人对孟加拉的关注,也为难民募款。 孟加拉的自由斗士不断与巴基斯坦军对抗,印度不但收容难民,也协助自由斗士们奋战。 1971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军宣布投降,全世界见证孟加拉浴血诞生。 Drishtipat也记得: 我们在12月16日充满了庆祝气氛,之后却蒙上一层阴影,人们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千人冢,最令人震惊的地点是Rayer Bazaar,国内最佳的医师、教授、语言学家、科学家成了一具具开膛剖肚的冰冷尸体。 解放战争博物馆网站有众多线上记录可供查阅。 孟加拉以庆典方式庆祝这一天,Back to Bangladesh张贴许多图片,展现国民对国旗感到多么骄傲。 Ershad Ahmed有更多照片记录当天的庆祝活动。 Angelmorn希望孟加拉人能受解放战争英雄启发。 Conversations with an optimist的Farhan记得在解放战争中,多少平民揭竿成为自由斗士,为国家贡献良多,也呼吁孟加拉部落客无论在何时都要尽力发声。 孟加拉解放战争确实是许多孟加拉人的心灵力量来源。

伊朗: 学生抗议、地方选举、美伊对话

  11 十二月 2006

原文: Student Protest, Election and USA-Iran Talks作者: Hamid Tehrani译者: Leonard 根据主流媒体与部落客的报导,数千名伊朗学生12月6日于伊朗各地大学发动示威游行,主要口号是“大学还活着”,从去年起,大学生与学者常面临许多难题,部分学运人士被迫离开学校、学生会遭强制关闭,许多学者也遭解聘或强迫退休,有些人称政府新政策为二次文化大革命,部落客详细记录这起活动,并将示威照片公布在世人面前。 大学还活着 Arash认为12月6日对伊朗历史是重要的一天,他指出: 今天是伊朗学生日,纪念三十多年前遭国王杀害的三名学生,过去十年来,学生都在这一场表达对改革的热情与对国家的愤怒,自从总统阿曼尼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上台,实施多项民粹主义政策,使今年学生有了更多不满与反抗的目标。 知名摄影部落客Kosoof的部落格常遭政府渗透骚扰,他提到安全人员无法阻挡学生进入大学,他已刊出有关本次活动的照片。 15 azar报导示威游行不同时刻的现象[Fa],他也表示安全人员无法阻挡学生进入德黑兰大学,也指称马尚德、马赞达兰等城市亦出现数百名抗议学生,主要口号是“大学还活着”,学生也高呼其他口号,例如“独裁者下台”、“释放政治犯”、“女性自由即人性自由”等,学生表达支持国内女性与劳工运动。 Chapno解释学生运动的部分目标[Fa],他表示: 学生运动是国内现有最活跃的组织活动,背后已有50年的历史,绝不会成为政治游戏的俘虏,…对抗贫穷、争取自由、正义与平等一直都是学运核心价值。 部分部落客报导活动内容,其他则试图分析运动对未来[1]的冲击,改革派希望透过此次选举重掌执政权。 部落客与改革派候选人对话 Alpar表示,约130名部落客在地方市镇议会选举前,与改革派候选人会面。 Jomhour前往伊朗南部参与会议,他认为此次活动具正面意义,让社会听见部落客的声音[Fa]。 Hanif说部落客对候选人提出要求,候选人则学着了解部落客手中所拥有的媒体,他还表示我们能够集合150名部落客,代表着对未来的潜力无穷 [Fa]。 美伊对话 部落客不只关心伊朗国内事务,也讨论未来美伊对话的可能性,美国伊拉克研究小组后来发表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应直接与伊朗和叙利亚对话,不过早在报告公布之前,伊朗部落客便已论及这个主题,但意见依然分歧。 Winston提议致函美国总统,要求他不要与伊朗政府谈判协商,他写道: 我认为部分人士/部落客应聚集起来,共同致函美国总统布希,建议他帮助伊朗人民摆脱现有政权,并运用美方影响力及权力加速发展。 来自伊朗的获奖记者Maziar Bahari则有不同看法,他在《华盛顿邮报》的部落格里张贴文章,支持美伊对话: 有天我看到布希站在越南的胡志明塑像前,我自己想着:“为什么人们难以想像布希站在伊朗国会的何梅尼画像前呢?”曾有五万美国人在越南丧命,两国现在都能往来,中东过去卅年间变动频繁,但美伊双方的仇恨却因某些可笑理由而始终不变,美国民众在11月7日的期中选举中,已证明他们准备接受改变,美国政府也该趁此时机放弃政权改变的念头,在毫无前提的情况下直接与伊朗对话,美国副总统钱尼(Dick Cheney)和幕僚或许很希望推翻伊朗政府,看到歌手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刚离婚,许多伊朗男人也很希望她能改信伊斯兰教后,与他们结婚,但就现实看来,这两件事目前都不可能发生。

阿拉伯:亚运、民主与模特儿

  4 十二月 2006

原文: Arabisc: Asian Games, Democracy and Models 作者: Amira Al Hussaini 译者: Leonard 卡达杜哈亚运开幕式里为何没有未将阿拉伯遗产放入表演内容?民主与模特儿之间关系是什么?埃及部落客又为何要求读者看奥斯卡得奖电影「晚安,祝你好运」? 以下是北非与中东部落格本周所提出的部分疑问。 巴林的部落客Haitham Sabbah似乎对亚运开幕式不甚满意,他质疑为何卡达政府未将任何阿拉伯代表置入演出中: “卡达杜哈亚运开幕式的演出非常美丽,但阿拉伯人在哪里?我们在表演中见到大船与海洋,我相信无论在每一个波斯湾国家的体育竞赛开幕式中,这两项都是必要的元素,我们也看到壮丽的民俗传说表演,但却只呈现了东南亚文明而已,卡达似乎将阿拉伯从地图上的亚洲里抹去,我想问的是:阿拉伯人在这些表演里的位置在哪里?阿拉伯文明、遗绪、艺术在哪里?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国的文明在哪里?为何主办单位忽视阿拉伯人与文明?还是亚洲只限于东亚国度?就算遗忘阿拉伯,那么波斯呢?为什么连波斯都被遗忘?” 埃及的3rby则写到民主对人民社经水准与外貌的冲击: “我读到父亲在Al Quds Al Arabi发表的文章,内容其实并不吸引我,不过让我开始思索国内人民社经情况与政治情况的关系,我从前认为国家若走向民主,社经情况就会改善,并以此做为我国贫困的原因,父亲的文章里提到本地与义大利物价的差距,我也想起他说过从前定居开罗之前,曾在义大利遇到一些外貌很糟糕的人,如今却和一般人无异,…我开始思索人们的外貌,为什么在Zamaleck与Maadi的女子长相很美丽,来自乡村的女子却长相丑陋?为什么埃及民谣歌手Shaaban Abdulraheem如此肥胖,而流行歌手Amr Diab却曲线窈窕?撇开基因与运动因素不谈,我认为原因在于埃及传统面包与豆类饮食把人们的胃撑大,但精食就没有这种影响,光是看人的外貌,就能分辨他们是住在Nasr城内的大厦顶楼还是地下室,所以我国人民的身材毫无吸引力,而义大利人却个个都像模特儿。” 埃及另一名部落客Mohammed Hisham则鼓励读者去看电影「晚安,祝你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他认为这部片反映出了国内现况: “电影名称叫「晚安,祝你好运」,如果你错过了开罗电影节,不妨在网路上找找,如果不知道怎么找,跟你的朋友借盗版来看,相信我,这不犯法!如果你不愿意,就去Atabah城巷子里买国外来的水货,如果你还是看不到这部电影,干脆买张机票到美国去看。用任何手段都行,但拜托各位一定要看这部片,看的时候请各位遗忘故事背景是在一九五零年代,当时美国参议员麦卡锡指控人人都是共产党人,最后发现只是美国人自己吓自己。除了遗忘故事背景之外,也把那些美国名字换成埃及名字,各位就会发现这部片是在讲埃及的现势。” 科威特的Zaydoun则不满工人未在主要干道漆上白线,让驾驶上无法分辨车道,不过他也认为有无白线差别不大,反正国内驾驶根本不遵守交通规则。 “马格里布高速公路两个多月前就重新铺设完成,但南向第一至第四节路段的路面白线至今都还没划上,可见工程负责单位其实也很明白,若科威特居民与驾驶不遵守交通规则,总以为马路是自家开的私家路,有没有白线都一样,根本没有人懂得如何开车。” 本篇文章最后收录沙乌地阿拉伯部落格Sara Mattar说法,她是到距沙国仅25公里的岛国巴林求学,她有一篇文章至今已吸引83篇回应,Sara在文中细数在巴林的经验,以及巴林人的单纯。 沙乌地阿拉伯强制所有女性穿戴斗蓬,在“相对自由”的巴林,Sara以为她可以从斗蓬解放。 “我进大学时便没有穿着黑色斗蓬,习惯改穿各种颜色的上衣与裤子,我很少跟人们谈论这件事,各位若对巴林大学不甚瞭解,我要先澄清该校九成女孩都穿着黑色斗蓬与面纱罩住头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衣着,不过法律规定人们应知所分寸,我原先决定不穿斗蓬,后来两年还是决定穿回,因为我希望看起来和其他同学一样,如此就不会看来与他人不同。” 虽然Sara住家只与巴林相距45分钟车程,她认为巴林人与沙乌地阿拉伯人相当不同。 “经过两年生活,我开始认识巴林的女学生,我认为她们很单纯,自有一片世界,她们与我以前所相识的女孩完全不同,我将来会另写一篇关于巴林女子的文章,我觉得巴林人值得另再细述,我也该给他们更多篇幅。相较之下,沙乌地女子对其他国家而言却像是禁忌,让人觉得神秘更想探究。巴林男子则很随和,也有独特的个性,我也是大约一年前才逐渐发现。” Sara也觉得巴林女子的结婚率应该较高,单身一生的机率较低,因为她们的社会较为开放,较容易接纳其他传统,她提到: “除了人民单纯之外,我喜欢巴林的另一原因,在于女子就算不结婚也不会被称为老处女,但在沙乌地阿拉伯或其他波斯湾国家就很难了,我觉得这一点相当特别。我也注意到许多巴林女子的结婚对象不限于国内男性,家族触角常延伸至科威特、卡达、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乌地阿拉伯等地,证明巴林人能与他国人民和平共存,且社会网络也远大于国土面积。” “海湾合作理事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是由巴林、沙乌地阿拉伯、卡达、阿曼、科威特及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组成。

阿富汗:近期发展

  2 十二月 2006

原文: Afghan Whispers: Marshall Plan, Drought and Herat 作者: Hamid Tehrani 译者: Leonard 马歇尔计划在哪里? Sanjar解释为何阿富汗的马歇尔计划未能实践,他写道: 卡扎伊政府成立之后,有些人建议实行类似二战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之后全球各国承诺提供数十亿美元进行阿富汗重建,实际也已有数百万美元花费在全国各地,但这并非马歇尔计划。 Sanjar试图寻找答案,他认为美国与联合国必须确保流入阿富汗的援助用途透明。 旱灾 Safrang论及阿富汗面临旱灾,该国不到十年间二度出现旱灾。英国牛津的饥荒救济委员会发出警讯,指出有250万民众长期粮食不足。Safrang也强调国际关注十分重要,因为阿富汗政府无力处理这项难题。 赫拉特 Demilitarized说自卡扎伊政府成立以来,如果人们想要在阿富汗寻找地区发展典范,首选肯定是赫拉特。至少从外界看来,赫拉特市是个繁荣兴盛的公民社会。